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紧接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发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动员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分别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重要任务和主要措施、重大政策等方面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发展的必要性、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的可行性,大致有四个方面的背景:
现代化国家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的必然要求。从世界范围看,凡是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普遍重视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有效解决了工农发展不均衡、城乡差距过大等问题,环境优美的乡村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标志和象征。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随着城市投资收益的递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机会成本增加,劳动力的流向会逐渐转向农村。从城镇化发展看,当一个国家城镇化率超过50%,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就会向农业部门流动。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50%,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57.35%,到了“逆城市化”阶段。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就是要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进步,而这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目前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生活环境、思想境界上存在巨大差异,进入城市的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也存在巨大差异,这是身份不同人群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多年来,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比如,粮食持续丰收,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科技对农村经济贡献率不断上升,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物质、技术、人才、制度等方面的保障。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可以概括为“5+1”,即以摆脱贫困为前提,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以乡风文明为保障,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以治理有效为基础,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塑造美丽乡村新风貌,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
要坚持实事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是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得到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能够极大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都可以努力探索和寻找。当前探索的“三变”改革,主要目的是通过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激活广大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住房财产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最终实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三变”改革包括:资源变资产,是指村集体对集体土地、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资源性资产以及房屋、建设用地等经营性资产使用权进行评估折价,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享受股份权利;资金变股金,是指在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将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支持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扶贫开发以及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等的资金,作为集体股金投入到新型经营主体,按股参与分红;农民变股东,是指农民将个人的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新型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并参与分红。
要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乡村振兴先要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提升其组织能力,进一步宣传贯彻好党的主张和决定,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开展生产建设。要通过抓思想抓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统领基层各类组织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抓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量,把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要通过抓队伍,建设一支能打硬战、敢担当、善作为的基层干部队伍。
要充分发挥乡村振兴战略主体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种植、养殖意愿,使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积累经验、做大做优做强农村产业。发挥村两委班子引领示范作用,为产业发展蹚路子、寻方法,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探寻出适合本村的产业发展之路。
要健全政策和各项保障机制。突出政策引领,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畅通资金、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培养更多乡土人才和吸引人才到乡村发展。如武汉实施“三乡工程”,即“市民下乡”工程,鼓励和引导市民长期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下乡过田园生活,并带去城市文明,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能人回乡”工程,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的创业能人、社会贤达等,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用好当地资源,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企业兴乡”工程,鼓励和引导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利用农村资源,推动农村股份合作开发,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武汉的“三乡工程”有效实现了农村资源与城市消费、农民增收与市民体验的对接,取得“市民享受、村民受益、农村变美、农业变强、城乡一体”的初步成效。
(作者单位:武陟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