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个人。1975年4月生的连新亮,作为卓立膜材料制造部五车间钳工,近些年累计申请获得授权专利5项,完成各类仪器设备小改革、大型设备工艺改进以及自制生产辅助设备、装置等50多项,将“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
平凡的工作也许因单调而乏味,但连新亮却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工作“尖兵”、钳工“大咖”,他用精密制造打造着精品人生,用无私奉献传承着工匠绝技,用理想抱负诠释着爱企情怀。
钳工是机械工人中的万能工。在很多人看来,钳工枯燥乏味,又苦又累。但在连新亮眼里,钳工岗位是一个充满艺术灵感和生命活力的小世界。“当钳工不仅仅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兴趣所在,而且我还喜欢挑战,喜欢迎难而上。”他深知当一名好钳工,除了具备掌握加工精度的高超本领外,还需要熟知各个工序的原理。于是,他下定决心,把一腔热情全部融入对制墨、涂布、分切等生产设备的学习、消化和再创新改进中。他努力学习各种生产设备的工艺结构和操作规程,虚心向老员工和车间领导请教实践操作技能。他待在车间里现场了解设备性能、设备维护保养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很快对各个工艺部件的结构功能了然于胸,具备独立操作和维修设备的能力。
前几年,由于公司没有机加工设备,很多设备零件和转印胶辊都需要外协单位维修加工和修磨,每隔几天就要拉着零件前往外协单位加工,不仅产生很大的维修费用,还耗费大量的时间,车间常常因为部分零部件得不到及时维修而影响生产。连新亮发现这个问题后,积极向公司建议购置机加工设备,提高自主机加工维修能力,并且主动请缨,承担起机加工设备的操作工作,凭借日常丰富的经验,很快熟练掌握了机加工设备的操作技能,结束了公司日常转印胶辊修磨和部分机器设备零部件维修一直依靠外协单位的历史。仅此一项,每年为公司节约近20万元的外协维修费用。
随着对设备零部件维修和自主加工能力的提升,连新亮对于热转印技术产品的各种生产设备已经驾轻就熟,完全成了公司生产设备故障的“克星”。因公司墨轮车间生产设备陈旧,故障不断,造成产品品质不稳、生产效率低下,订单常常不能按期交货。考虑到市场上无成品的墨轮浸墨机,公司决定自主改进,经过近3个月的努力,连新亮与技术研发人员合作完成墨轮浸墨机的工艺改进,使单次浸墨轮数量增加3~5倍,大大节省更换浸墨轴的时间,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动力成本比过去下降40%左右,受到墨轮车间和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该项创新设备技术,在2012年5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证书。
也许大家认为,一个钳工只要在接到维修任务时能够及时把设备修好,不耽误生产就行,就算尽到职责了。但连新亮不满足于此,他经常主动深入车间与员工交流遇到的各类设备故障问题,不论是工艺上还是设备上发生异常情况,他都要记录下来,认真分析原因,琢磨改良方法,时不时搞些发明创造,自制些辅助设备。有一次,公司制墨车间向连新亮反映油墨搅拌滤网经常损坏,需要频繁更换,不仅浪费时间,还增加生产成本。连新亮了解情况后,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制墨车间油墨供料方炉是利用减速电机桨叶紧贴着滤网搅拌,由于过滤器目数过高、油墨黏度大容易造成堵塞,不仅需要频繁更换和清洗滤网,而且如果油墨搅拌加快就会损坏滤网,造成后续油墨得不到有效过滤,从而降低油墨质量,无法满足生产要求,一旦使用未经有效过滤的油墨进行涂布生产,直接会导致色带、碳带生产成品出现质量问题。连新亮经多方考察得知,目前市场上无配套适用的成品过滤装置。他几经查阅资料,找到一种具有气动震荡的装置进行工艺改进,很快解决了过去滤网频繁堵塞、破损,需经常更换的问题,使滤网的使用寿命从过去1~2天提高到现在的10天以上,并进一步加快油墨的过滤流速,实现油墨全自动高效过滤,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因为淘汰了电机桨叶搅拌,从而减少一定的电能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该项装置“一种油墨自动震动过滤装置”随后申请取得了国家专利证书。
自2013年以来,连新亮先后自主或参与完成公司改造涂布机真空吸附辊解决薄膜跑偏问题、色带分切机伺服电机代替磁粉离合器项目、高速涂布机加装同步电机并用涨紧套与轴头固定解决导辊轴头经常断裂问题、高速分散机加装气动升降盖减少粉尘飞扬改善生产环境项目、改造分散机解决色带制墨料桶底部油墨沉淀无法搅拌问题、色带打印机横梁加装不锈钢等边三角形长条解决噪声大问题等较大设备改进项目20多项,其他小改革项目近30项,在为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使涂布机、分切机等生产设备的故障停机率降低20%,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设备损耗,改善了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