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武陟县民政局慈善办公室主任郭萍,一点也没有久坐办公桌前的那种养尊处优的气质和面容。她衣着朴素、脸庞微黑,说话快言快语,走路快如小跑。也难怪,从事慈善工作8年的她,经常在基层民政站所、企业和民间爱心人士之间,走访、宣传慈善政策和困难群众所需。
近年来,武陟县慈善事业取得巨大业绩,成为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困难群众脱贫的一个“品牌”。这背后,深深凝聚着郭萍的心血与汗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该县慈善协会刚起步时,需要开展各项工作。没有资金,如何开展工作、如何募集资金成了难题。郭萍没有被困难吓倒,她积极想办法、找出路,走进企业,宣传慈善理念。2011年8月5日,这一天对她来说是个特别难忘的日子。经过努力,她接到慈善协会的第一笔捐助:一家企业捐助的物资价值5000元。当收到第一笔捐赠时,她的眼泪流了下来。从此,更加激励了她对慈善事业的热爱。
2016年7月的天气特别炎热。有一天一大早,她就骑着自行车东奔西走到一家企业劝捐。企业负责人刚开始不理解也不理睬她,她就喝着矿泉水在门口等企业负责人出来,企业负责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动,认为做慈善是一件惠民的好事,立即参与了募捐。
郭萍认为,慈善是一件利民惠民的好事,只要功夫下到了,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就一定会参与。2011年年底,该县民政局积极探索基层慈善网络建设,设立了村级帮扶基金,用创新的工作理念拓展募集渠道。为了把每一分慈善资金管好用好,郭萍和局主管领导不辞劳苦,深入有慈善项目的村考察论证、组织实施、检查验收,一趟又一趟,不怕苦、不嫌累。为了把每一份募捐物资第一时间送到救助对象手中,不管是酷暑还是寒冬,不管是社区居民还是偏远乡村,哪怕徒步行走,她也要面对面将款物送到救助对象手中。
“用热情细心帮助群众解决突发困难,度过生命中的严冬!”这是她在日记本上写下的信条。2017年10月,她到木栾街道高伊村贫困大病儿童高文恒的家中调查。14岁的高文恒是木栾街道高伊村村民,也是精准扶贫户,家庭5口人,妈妈2011年因意外死亡,他和爷爷、奶奶、爸爸、弟弟一起生活。2017年4月,高文恒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自从文恒有病以来,父亲就在家照顾他,爷爷、奶奶年老多病,长年吃药,弟弟上初中,家庭十分困难。
“一定要挽救这条年轻的生命,争取更多的资金帮助他治病。”郭萍从高文恒家回来后,立即向局领导作了汇报。在局领导的关心下,立即启动了县、乡、村三级联动紧急救助预案,同时积极争取省慈善总会点亮生命计划项目,为小文恒争取到项目资金2万元。当第二次陪同领导走进高文恒家里时,看着那苍白的面孔再次焕发青春时,内心酸楚的郭萍再一次感到自己肩负的担子、承受着生命的重量。
近年来,脱贫攻坚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做好慈善助力脱贫工作,该县民政局充分发挥慈善组织优势,创新救助模式,打造出了“慈善+扶贫”的新路径。在具体工作中,郭萍苦口婆心地宣传慈善工作,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全县推行“慈善4+扶贫”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正是凭着一颗热忱、执着的心,践行着对慈善事业的忠诚,她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2017年3月,她当选为武陟县第九届政协常务委员,荣获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连续5年获得县民政局先进个人称号。在她的努力下,武陟县慈善事业连续荣获第七、八、九届中华慈善奖和第二届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