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喜,你看你家这一季的收入算得对不对?”10月9日下午,在马村区演马街道前夏庄村委会的办公室里,驻村第一书记廉春明给贫困户张国喜算起了第三季度的收入账。
“你看,你家这一季净挣3277元。到了年根儿再卖一些羊,下一季的收入会更多。”廉春明笑着说,“按照政策,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满3400元就达到了脱贫标准,你家去年第四季度加上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可是这收入还不稳定,家里又有病号,就这样按照脱贫报上去我不放心。”廉春明的话说到了张国喜的心里。
“咱要稳定脱贫,确保不返贫。”廉春明补充道。
“中,中,就按书记说的办。”张国喜笑着说。
在张国喜眼里,这位来自马村区城管局的驻村书记,常年吃住在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早已是他信赖的“自己人”。
这两年,在廉春明的支持和鼓励下,张国喜在家学习了特色养殖技术,扩大了养羊规模,修建了新的羊圈,养羊数量达到了30只,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多。
雁阵远飞靠头雁,脱贫更需带头人。位于马村区东北部的前夏庄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300多户,有105户贫困户,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5年9月,马村区城管局驻村工作队到了这里,驻村第一书记廉春明成了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带领全村人奔小康。
廉春明和村两委班子商讨后,确立了以转移就业和改变种植结构为核心的脱贫思路,组织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发展高效种植农业,村民既可以参股分红,也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挣钱。今年合作社种植大蒜400余亩,解决贫困户灵活就业30余人,每户实现增收1000余元。
今年春季,廉春明多方联系招商引资,在村里废弃的学校旧址上建起了总投资300多万元的扶贫工厂——春晓手工艺品厂。其中,贫困户入股投资29.4万元,每年预计固定分红2.94万元。今年8月,该厂扶贫车间一期投产,贫困户和村民不出村就可以稳定就业,实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心愿。
如今,让前夏庄人高兴的不仅是腰包鼓了,还在于生活环境的改变。
“以前俺村只有一条水泥路,其他都是土路,一下雨到处都是泥,没法出门。驻村工作队来了后,给俺村修路、建广场,装上了100多盏太阳能路灯,还修建了群众活动中心,大伙儿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美了。”说起这两年村里的变化,村民侯翠红打开了话匣子。
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勤劳致富、孝敬老人的公益宣传画让人眼前一亮,上了年龄的村民三五成群在村里的健身广场、活动中心娱乐聊天……这个昔日破败的省级贫困村如今焕然一新。
“听廉书记说,今年年底前俺村整村就脱贫了,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哩!”侯翠红乐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