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但由于人口流动、家庭困难、意外事件、个体选择等原因,流浪乞讨现象仍有发生,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是特殊社会困难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因此,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和解救、保护未成年人工作,事关权利保护和社会稳定。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恒心、耐心、诚心,还要有新举措、新办法。近年来,沁阳市民政局在做好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近日,记者就如何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采访了沁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国军。
刘国军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是一项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民心兜底保障工程,工作效果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中央、省、市、县高度重视,为做好这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很多具体要求。近年来,沁阳市民政局为扎实做好这项工作,付出了很大心血。首先,健全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构筑了以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为原则,以集中区域、特殊人员为重点,以动态管理、有效救助为目标的城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救助网络管理体制。二是结合流浪乞讨人员分布特点,救助站重点对车站、繁华地段、河坝、桥梁和涵洞等流浪乞讨人员集中活动和露宿区域每天进行不少于1次的巡查。三是与卫计委、公安、城管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长效机制,做好主动救助、应急救助、联动救助和保护性救助工作,做到应救尽救。四是落实好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保护工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救助保护,把引导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保护机构接受救助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开展经常化的救助保护服务,为流浪未成年人求助提供便利。
刘国军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必须要给予他们家庭般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爱,为此,沁阳市民政局注重从改善软、硬件设施入手,积极营造温馨的环境,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一是加强救助站硬件建设。购置了床铺、被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为受助人员及时提供衣、食、住、医疗和护送返乡服务。二是实施主动救助,拓展救助内容。在车站、公园等繁华地段设立临时救助点,对需要临时帮助的外地求助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在人力、物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给予帮助;对愿意进入救助管理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当场办理入站登记,提供无偿救助;对不愿意进入救助管理站的人员发放食品和衣物,特别是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的危重病人和精神病人做好医疗救助工作。三是大力宣传救助法规,规范救助管理。积极开展以“在站寻家,让爱回家”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设立阅报栏、发送提醒短信等方式,将救助管理政策和电话等信息予以公布。四是加强救助站安全工作,完善救助服务体系。坚持夜间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和24小时在岗制度。对进站受助人员设专人进行检查,防止打火机、刀具等危险品的带入。加强救助站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完善了基础数据、基础资料以及各种统计台账、工作日志、巡查日志。五是每年持续开展“夏季送清凉”和“寒冬送温暖”活动。制订《寒冬送温暖活动方案》和《寒冬送温暖应急预案》,成立了沁阳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扩大巡查救助范围。重点突出夜间巡查,深入流浪乞讨人员集中露宿区域,做到发现一个救助一个。
刘国军说,这项工作很繁杂,牵涉部门多,既要尽心,也要倾情,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是干不好的。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沁阳市民政局将进一步创新举措,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救助管理办法,用满腔的热忱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把这项工作干得更好,让流浪乞讨人员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和亲人般的关怀,为社会经济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作出民政部门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