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养心”。在《尽心下》中,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指,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其次“养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达不离道”“穷不失义”。再次“养廉”。“廉者政之本矣,乃国之四维,立人之大节,仕者之大德。”“廉”应该是为官者追求的本性。他说:“可以取,可以毋取,取则伤廉。”就是说,为官者应该不取身外之物或不义之财,否则,就是伤害了廉的本性。最后“养气”。孟子曰:“吾善养我浩然之气。”当公孙丑问孟子“何谓浩然之气”时,孟子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翻译过来就是,它作为一种气,最为盛大,最为刚强,靠正直去培养它而不伤害它,就会充塞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要和义与道配合;没有这些,它就会萎缩。它是不断积累义而产生的,不是偶然地有过正义的举动就能取得的。如果行为有愧于心,气就萎缩了。“浩然之气”的最高境界就是使自己的道德达于正义。孟子在《告子上》中进一步指出:“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就是说人还是需要一点气节的。这里就引出了关于“大丈夫”的辩论,在《滕文公下》中有记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翻译过来就是,居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抱负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此处我们可以看出大丈夫的标准并不是一怒而诸侯惧的公孙衍、安居而天下熄的张仪,而是富贵是人所羡慕的,贫贱是人所厌恶的,威武是人所惧怕的,但能不为之所动,这就表现了一个人坚守节操、大义凛然的崇高气节。后来,这三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的话语成为立志、律身的不朽名言,也成为历朝历代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座右铭。我国历史上这种“大丈夫”很多,西汉时的苏武就是最著名的一个。汉武帝时他奉命出使匈奴国,匈奴国首领胁迫他投降,先用畜群、财富、官位等条件引诱他,不成之后又罚他到极其艰苦的偏远地方牧羊,断绝他的饮食来源,企图用艰苦贫困的生活迫使他就范。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也不为富贵所诱惑,在匈奴国被囚19年,始终保持节操。后来,终于回到汉朝。三国时关羽面对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和“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的种种诱惑,不为所动;宋代文天祥临刑之前写下的著名诗篇《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成为千古绝唱,以一种浩然正气,慷慨赴死;“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这是叶挺将军所作的《囚歌》;还有方志敏烈士《可爱的中国》,都展示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今天,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面对艰苦环境的考验,面对邪恶势力的胁迫,领导干部如何修为,上述榜样应该是很好的范本。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