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眼下正值秋冬交替时节,昼夜温差大,容易导致血管痉挛、血压波动,正是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病的高发期。有资料显示,近七成心梗发作于秋冬换季之际,有人称11月为“心梗月”。那么,如何预防心血管病发生呢?今天,我们《中医健康会客厅》邀请市中医院人民院区心病科主任赵金岭,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就如何预防换季引发的心血管病进行支招。
主持人:为什么秋冬交替时节容易引发心血管病呢?
赵金岭:心血管病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一大杀手,很多人并不知晓心血管病的发作与天气变化存在一定关联。尤其是秋冬交替时节,气温突然下降,人体各方面的机能难以马上适应,会迅速引起血管收缩、痉挛,从而导致心脑血管供血、供氧不足,严重的会出现血管斑块破裂,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此外,秋冬交替时节昼夜温差较大,导致人体调节交感神经进入兴奋状态,这时血流加速,造成心率加快、心脏收缩力加强,从而容易引起心肌缺血,严重者导致猝死。同时,与寒冷相伴的是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消耗大,也会导致人体的血液黏度升高、血液流通不畅,导致血管堵塞。
主持人:换季期间,生活中该如何平安度过这个心血管病高发期呢?
赵金岭:有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因此,秋冬交替时节,一定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老年人和心血管患者,及时添加衣物,千万别硬扛。对于年轻来说,受寒被冻无非引起感冒,但是老年人抵抗力差,一旦犯病就是大问题。第二,为了避免温差过大,尽量不要选清晨气温较低时参加户外锻炼,尤其是在寒潮来临、大风降温时。平时出门锻炼身体时,最好在室内进行活动前热身,给身体一个预热过程。第三,对于一些高血压人群一定要对药物进行调整。因为冬季用药量和夏天用药量是不一样的。比如高血压,夏天药量很小就能控制住血压,但是冬季就需要加量。至于加多少量,切勿按自行调整药量,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药。第四,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脂、高盐、高胆固醇食物,应选择清淡、少盐的食物,多吃水果,多喝绿茶,避免吃得过饱。第五,保持情绪放松、心情愉快,尤其不要参与令人激动的娱乐活动,避免情绪波动和刺激。
主持人:一旦患了心血管病,中医在治疗心血管病方面都有哪些优势?
赵金岭:“中医讲究‘整体概念’,把人作为一个系统去对待,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治疗心血管病,不同于西药那样,心病治‘心’,而是从心、肝、脾、肺、肾整体入手治疗,达到治标效果。除了这一优势外,中医治疗心血管病可以多种药物内服,也可以内外兼治结合。而且临床方剂很多,可以随症加减,达到个性化病症施治的特点。”
主持人:贵科为何从解放路院区搬至人民院区?
赵金岭:为了改善病人的就医条件,前不久,心病科根据医院调整计划,从解放院区整体搬至人民院区。新病房启用后,床位比以前多了,极大地缓解了冬季高峰期病人住院难的“烦恼”。同时,就医环境也得到极大改善。另外,医院还计划在人民院区筹建介入中心等,为今后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提供设备支撑。根据医院安排,在保持中医治疗的基础上,还要发展好西医,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既发挥现代医学作用快、效果突出的特点,又发挥中医药调整人体内环境,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改善远期效果等优势,使更多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