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连dbq都不知道,xswl!”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原来,“dbq”是“对不起”的拼音首字母缩写,而“xswl”表示“笑死我了”。除此之外,nss、pyq、cx、zqsg、走花路、糊了、基操勿6、连睡、扩列、nbcs……这些被发明出来的固定用法,在一部分“00后”中已经成为非常常用的语言,网称“黑话”。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这些“黑话”可以成为一种辨别标准,有利于进行有差别的社交。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提恩畅:“黑话”当道是快餐文化与嘻哈文化双重影响的结果,长此以往不利于汉语的发展。对待“黑话”,网络中可以适当放宽,但书面写作要严格加以规范。
@梅语馨香:其实也不必害怕,该来的终究会来,挡是挡不住的,至于最后结果,有句话叫作:适者生存!不合适的最终也会慢慢消失!
@心雨zyh:美其名曰是“黑话”,变相追求个性化,创新也当有艺术,莫把文化来糟蹋。
@风景城赏风景:普通话、地方语言、网络用语,中国语言已经够丰富多彩的了,需要人们传承和发展。一些年轻人以胡编滥造、毫无营养的“黑话”交流为乐,既无艺术含量之实,也非传承发展之需,纯属无聊。
@奥格了:这些“黑话”的确会让常人不知所措。语言交流也需要发展,但对于这样的“黑话”,还需要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一旦泛滥成灾,会对规范的语言交流造成很大伤害。
@平常一个人015:“00后”用自己的交流语言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理解,但不宜提倡,更不能放任自流。
@绵阳三台县唐加加:可能这些别具一格的词对“00后”来说很流行,但社会终究是大家的社会,文化始终还是要回归大众,如此“黑话”不仅不利于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不值得提倡。
@zjtlove:对于年轻世界的流行现象,别先入为主地不屑一顾,换个角度来思考,不妨努力尝试一下听听年轻人的“黑话”,这既有利于了解他们,也有利于自我更新和自我升级,说不定会发现新的可能。老师和家长在课堂和书面语中也要进行引导,这是一种责任。
@刚柔v:所谓的“黑话”,其实就是流行语。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人们都会根据不同的社会现象,创造发明一些很具时代特色的口头用语,并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且广为流传,但随着世事的变迁发展而被遗忘摒弃,继而会被新的流行语所取代。这种流行语没有生命力,它对汉语文化构不成威胁,不必在意它的一时当道。
@露丝独特:“00后”的字母缩写“黑话”逐渐在其圈子里流行主要是方便交流,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语言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丰富、推陈出新的。当下,生活节奏越发加快,“黑话”是社交领域的语言新变化,实属正常。
【下期话题】
“网红教授”
近年来,随着社交网络和移动视频的发展,加之高校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高校内的一些公开课借助视频的形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一众有个性、语言幽默、大胆创新授课方式的高校教授、学者受到网民的欢迎和点赞。一些教授授课视频在社交网络上被网民大量转发、分享、点赞、评论,甚至被冠以“网红教授”的称谓。如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带着方言口音形式讲授《归园田居》的视频流出,一时间在网络“爆红”。对高校教授的创新教学表达,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