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产业扶贫怎么搞?如何避免产业扶贫单一化、雷同化?怎样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确保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近日,2018产业扶贫论坛在北京举行。会上发布了2018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这批来自基层、接受过实践检验的范例,对指导我市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实现精准脱贫具有借鉴作用,本报特整理刊发。
【广西壮族自治区编制县级“5+2”、村级“3+1”规划】
广西以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为抓手,集中政策、资金、技术等要素,加快推进“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产业扶贫格局。
首先是出台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制定《全区有扶贫任务县(市、区)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涵盖优质稻、糖料蔗、芒果等69个产业,并制定特色产业规模、集中连片点数量、集中连片点规模3项认定标准。其次是规划县级“5+2”、村级“3+1”精准扶贫产业。参照《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贫困县可选择目录中5个以内的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期内原则上不能变动,并自主选择目录外2个以内的特色产业,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可进行1次调整。贫困村在县级确定的“5+2”特色产业内,确定“3+1”特色主导产业。其中,“3”为所在县确定的5个特色产业中选定3个以内的特色产业,脱贫攻坚期内原则上不能变动;“1”为各贫困村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1个特色产业,每年可根据情况进行1次调整。
【河北省“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有探索】
为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创新金融产品,强化支持措施,完善服务体系,解决好“贷给谁、谁来贷、怎么贷、如何还”等关键问题,自2016年起河北省开展“政府+银行+企业+贫困户+保险”金融扶贫工作。截至2018年累计放贷166亿元,支持120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一是政府搭台增信。贫困县成立扶贫贷款担保中心,建立“资金池”。通过竞争方式选择合作银行和合作保险公司,将“资金池”资金存入合作银行,开办贷款保证保险。二是银行降槛降息。在贫困户信用评定基础上,对3年以内5万元以下的扶贫小额信贷,实行免担保、免抵押。三是企业、农户承贷。对企业和合作社根据带动贫困户数量,实行差别化贴息政策,带动越多,贴息越多。四是保险兜底保证。政府引导保险公司开发新的险种,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当乡镇贷款不良率达到3%时,启动熔断机制,政银保联手进行调查整改。
【甘肃省陇南市电商思维推动产业扶贫】
2013年以来,甘肃省陇南市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把陇南优势资源与市场紧密对接,推动产业扶贫取得新成效。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有网店12700多家,微店7800多个,销售收入75亿多元,通过电商扶贫带动贫困人口15万余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50元。
一是强化设施建设,完善电商扶贫基础条件,加快乡村宽带网络建设,基本建成市县乡三级电商服务体系。二是重视平台建设,形成特色网货品牌。建成西北首个地市级淘宝地方馆“特色中国·陇南馆”,打造武都花椒、成县核桃、礼县苹果等一批知名网货品牌。三是开展人才培训,提升电商影响力。四是推进融合创新,拓展电商扶贫经验。组织发起“县委书记众筹——康县原生态优质天麻的新生”“文县花椒千里麻香助扶贫”等众筹扶贫活动,陇南电商扶贫经验得到进一步创新融合拓展。
【河南省夏邑县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
河南省夏邑县以激活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为目标,按照“扶志、扶智、扶产业”的思路,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带头人培养,有效带动贫困户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一是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农业企业负责人等脱贫带头人建立培训对象库。二是做到“课堂教学与田间实训”“教师主导与学员互动”“线上学习与线下培训”“县内交流实训与县外考察观摩”等相结合,实现精准培养。三是政府对带头人制定落实一系列支持扶持奖励政策,加强跟踪服务指导,使其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精准带贫。
目前,该县已培养产业扶贫带头人5609人,发展食用菌菇棚近万座,产值近亿元,发展优质8424设施西瓜种植面积12万亩,产值15亿元,实现产业带贫3.53万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增收和脱贫致富效应显著。 (据《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