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②)让持有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具有一定暴力倾向、需要住院治疗的焦作籍建档立卡贫困精神残疾人进入定点托养服务机构接受全日制托养服务,并形成了残联牵头,扶贫部门助推,托养机构(医疗部门)管理,综治办、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参与的工作格局。
实行贫困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资金来源和管理是首要问题。为破解这个难题,我市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整合、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除住院费用按规定参加医保报销外,按照人均6000元/年的标准实施建档立卡贫困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资金来源一是残联“阳光家园计划”托养服务项目资金补贴,人均1500元/年。二是对有肇事肇祸行为的患者本年度未发生肇事肇祸行为的,给予监护人每人每年2400元的奖励金拨付至托养机构。三是剩余2100元资金由建档立卡贫困精神残疾人所在县(市)区财政解决。建档立卡贫困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资金由县(市)区残联管理、统一拨付到托养机构。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实现建档立卡贫困精神残疾人全免费接受机构集中托养服务。
在入住托养机构上,我市坚持建档立卡贫困精神残疾人或其监护人自愿、就近原则,确定了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焦作市精神病院、孟州市华康精神病医院、沁阳市精神病医院、温县精神病医院、武陟县精神病医院等6家单位为建档立卡贫困精神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机构,并严格“户申请、村申报、乡审批、县备案”的入住程序,对托养机构的管理和服务作出了明确规定。
实现了集中托养,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康复治疗如何?10月31日下午,记者在温县精神病医院采访时看到,这里有全市统一的住院、卫生、护理、康复治疗、洗浴等制度,30多名病人有的在下棋,有的在打扑克,有的在护士带领下做操。护士长林晓艳告诉记者,这些精神病人托养之前都是吃药、吃饭不正常,病情不稳定,生活起居不规律,不注重个人卫生,生活难以自理。经过医护人员近半年的关心引导、康复治疗,病人都具备了吃饭、活动、洗澡洗脸刷牙、叠被子等基本生活能力,22名病人能与家人和医护人员正常沟通,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为我市唯一精神病专科医院、唯一残疾人托养中心的焦作市精神病院,目前已托养来自修武县、中站区和马村区的49名建档立卡贫困精神残疾人。医院实行“亲情化”“零距离”服务,为病人购置了乒乓球、棋牌、跑步机、音乐放松治疗仪等设施,设立有舞蹈室、发泄室,开展了多项技能培训,目前49名托养病人没有发生意外。
托养,唤起了贫困精神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们一天天走向康复。同时,托养也解放了病人家属,能让家属有时间有精力去做其他工作,还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王长胜告诉记者,儿子托养后,再也不担心他惹祸了,他和老伴、孙子的生活平静了许多,自己也能走村串户打零工挣钱。看着患病的儿子现在康复这么好,家里人都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