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站区府城街道北朱村历史悠久,村里大部分人是明代重臣北平布政使张昺的后裔。近年来,北朱村在党总支书记张小爱的带领下,不但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为远近闻名的忠臣之乡,还大力倡导文明创建,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道路。
修复民居建仿古墙 让村庄具有年代感
北朱村,是位于焦作城郊的一个古村落,自唐朝便有了“北朱”的村名。这里有自明朝到民国、前后跨度300多年的形态丰富的古民居,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明朝“忠烈公”张昺的陵墓和祠堂所在地。
北朱村古民居大多是北方汉族典型的建筑院落,每座房屋墙体的下部多为条石,墙体的砖砌、斗拱、卧立枋、垂莲柱、门窗隔扇、门楣、压窗石、柱础、大门口的石墩等构件上,均有石刻、砖雕、木刻、彩绘等,古拙而精美。
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北朱村有的古民居建筑已经岌岌可危,亟待抢救、保护与修缮。为了保护好这些古民居,几年前,北朱村党总支书记张小爱到文物部门争取资金500多万元,从2016年4月19日开始,对北朱村古民居进行修复,截至目前已修缮古民居200多间。为让古村落重新焕发光彩,张小爱结合实际情况,带领村两委会成员和村民,在村里的主干道上修建徽派仿古围墙,使其与村里的古民居完美结合,相映生辉,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
“北朱村目前尚存60余处老院,建造时间从明朝到民国时期,前后跨度300多年,时间跨度较大,其真实记录了明清时期中原民居的演变方式和发展脉络,这对研究我国古民居的建筑学思想提供了翔实丰富的资料。”张小爱说。
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为古村落注入新的活力
墙建了,房修了,然而走在村子里,张小爱总感觉缺点什么。“说到底,村子是给人居住的地方,就算建得再漂亮,没有人气的衬托也不行。我就想着,多举办一些文体活动,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让大家都活跃起来。”张小爱说。
在北朱村这个仅0.5平方公里的居民集聚区,拥有数十项民俗文化项目,其中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有十余项。舞蹈腰鼓、秧歌、“抬皇杠”、高跷、“八音会”、旱船、背桩、红拳、舞虎、盘鼓以及风味小吃不翻儿、小磨香油,这些来源于生产生活、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被赋予了浓重的北朱村印记,彰显了这个古老村落的独特魅力。在张小爱的带领下,北朱村拥有自己的表演团队,逢年过节都会给村民送上一场场文化大餐,唱戏、舞蹈、小吃、书画展、村民模特秀、民俗文化展演……各种文化活动依次展开。每到重阳节、春节等重要节日,村里还会举行敬老宴、万人饺子宴等活动,加强村民之间的交流,让全村人其乐融融。
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敬老爱老先进村、河南省生态文明村……一块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向人们诉说着北朱村的故事。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发展下,北朱村也将迎来更为辉煌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