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元代大儒许衡,一生命运多舛,但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从未放松过做人做事的原则,一生专研学业、洁身自好、正直廉洁。今日起,《文化焦作·传承怀川家风 守望家国情怀》栏目将连续报道许衡家风家训文化,以飨读者。
当记者问到许衡家风家训文化的特点时,从小在中站区许氏家族遗风中长大,且大半辈子研究许衡文化的许迎春递给记者一张试先备好的纸条,上书“洁身自好”。
许衡生于公元1209年,卒于1281年,享年72岁,今我市中站区李封村人,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天文学家。纵观其一生经历,饱受颠沛流离、亲人失散之苦,宦海沉浮之难。然而,正如许迎春所说,不论身处何时何地,许衡始终洁身自好。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被大家所熟悉。
据《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记载:一日,许衡随着战乱中逃难的人群路过河阳(今焦作市孟州市)时正值暑天,逃难的人都非常渴,这时恰巧路旁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人端坐在树下动也不动。有人便问许衡:“你怎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回答:“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梨吃呢?”那人说:“现在是乱世,这棵梨树早已没有主了。”许衡说:“梨树虽没有主,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吗?”
这是一则“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据记载,还有一则故事与该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据记载,许衡移家苏门(山名,太行山支脉,今新乡市辉县一带,为元代理学兴起之地)时,日子十分穷苦,整日里食不果腹。粟熟了,才有点吃的。粟不熟,就吃糠咽菜。但此时,许衡仍十分平静地教书,过路之人听到琅琅书声,无比感叹。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接济比他更穷苦的人。别人赠送给他的东西,若不合乎礼仪,他坚决不取。后来,他的知遇恩师姚枢被召入京师,临走时要把自己多年居住的“雪斋”赠送给许衡,许衡拒不接受,只答应替他看管。“雪斋”里有棵果树,果实熟烂掉在地上,因许衡家教严格,家里的孩子过来过去,连看都不看。
君当如菊,洁身自好。君当如兰,幽谷长风。君当如梅,傲骨不折。
从“不食无主之梨”到不动他家烂掉之果,许衡在最困难时期,仍洁身自好,坚守底线。
许迎春告诉记者,“吾心独无主乎?”的“主”是许衡的主见,是许衡坚守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这两则故事体现的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修身的“慎独”思想,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梨虽小,烂果虽不值钱,但有损道德洁操之事,哪怕再小许衡也不去做。
在京师教学的许衡更是如此。许衡一生中有三十多个春秋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他和学生的关系是“恩同父子,义若君臣”,旁人一看学生的言谈举止,就知道是许衡的学生。公元1271年岁尾,诸位伴读为感谢许衡把他们召来京师学习,纷纷提着美酒前来看望,遭到许衡严词拒绝。他说:“我之所以奏明圣上,把你们召来京师,是为了国家,为了先师的学说,所得到的是朝廷的俸禄,俸禄之外,再让你们给我点好处,以后师严道尊就难了。”
一番言辞,情之切切。许衡洁身自好的品质渲染纸上。
采访时,许迎春为记者朗诵《许文正公遗书·卷十一·古风》里收录的许衡名篇——《训子》诗:
干戈恣烂漫,无人救时屯。
中原竟失鹿,沧海变飞尘。
我自揣何能,能存乱后身。
遗芳籍远祖,阴理出先人。
俯仰意油然,此乐难拟伦。
家无儋石储,心有天地春。
况对汝二子,岂复知吾贫。
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
平生乃亲多苦辛,原汝苦辛过乃亲。
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
斯言殆可书诸绅。
读罢,她说,许衡教育子孙做人要“淳”“真”“致君”“济民”“磊落”“忠信”“不贪功冒名”,还要学会感恩,懂得体恤他人疾苦。
许衡《训子》诗中说:“我自揣何能,能存乱后身。遗芳籍远祖,阴理出先人。”其大意是:“我自己常想,我有何德何能,能够生存在这乱世之中。原因是我的先人留下好的家风、家训,以及教我做人的品行修养。”
的确如此,在许衡言传身教下,许衡的子孙自幼就养成了遵守道德规范的品性,个个为官清廉,政绩显著。许衡家族在历史上有“父子二臣相,子孙五尚书”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