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君当如菊 洁身自好
《广陵散》曲有“遗篇”
图片新闻
我市两部微电影 跃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领奖台
市朗诵团队 送文化下乡走进长岭村
古村掀起文化新风
《永远的旗帜》献礼焦作英烈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8 年1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许衡家风家训(一)
君当如菊 洁身自好
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核心提示

  元代大儒许衡,一生命运多舛,但不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从未放松过做人做事的原则,一生专研学业、洁身自好、正直廉洁。今日起,《文化焦作·传承怀川家风 守望家国情怀》栏目将连续报道许衡家风家训文化,以飨读者。

  当记者问到许衡家风家训文化的特点时,从小在中站区许氏家族遗风中长大,且大半辈子研究许衡文化的许迎春递给记者一张试先备好的纸条,上书“洁身自好”。

  许衡生于公元1209年,卒于1281年,享年72岁,今我市中站区李封村人,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天文学家。纵观其一生经历,饱受颠沛流离、亲人失散之苦,宦海沉浮之难。然而,正如许迎春所说,不论身处何时何地,许衡始终洁身自好。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被大家所熟悉。

  据《元史·列传第四十五·许衡》记载:一日,许衡随着战乱中逃难的人群路过河阳(今焦作市孟州市)时正值暑天,逃难的人都非常渴,这时恰巧路旁有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吃,只有许衡一人端坐在树下动也不动。有人便问许衡:“你怎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回答:“那梨树不是我的,我怎么可以随便去摘梨吃呢?”那人说:“现在是乱世,这棵梨树早已没有主了。”许衡说:“梨树虽没有主,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吗?”

  这是一则“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据记载,还有一则故事与该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据记载,许衡移家苏门(山名,太行山支脉,今新乡市辉县一带,为元代理学兴起之地)时,日子十分穷苦,整日里食不果腹。粟熟了,才有点吃的。粟不熟,就吃糠咽菜。但此时,许衡仍十分平静地教书,过路之人听到琅琅书声,无比感叹。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接济比他更穷苦的人。别人赠送给他的东西,若不合乎礼仪,他坚决不取。后来,他的知遇恩师姚枢被召入京师,临走时要把自己多年居住的“雪斋”赠送给许衡,许衡拒不接受,只答应替他看管。“雪斋”里有棵果树,果实熟烂掉在地上,因许衡家教严格,家里的孩子过来过去,连看都不看。

  君当如菊,洁身自好。君当如兰,幽谷长风。君当如梅,傲骨不折。

  从“不食无主之梨”到不动他家烂掉之果,许衡在最困难时期,仍洁身自好,坚守底线。

  许迎春告诉记者,“吾心独无主乎?”的“主”是许衡的主见,是许衡坚守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这两则故事体现的正是儒家所提倡的君子修身的“慎独”思想,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梨虽小,烂果虽不值钱,但有损道德洁操之事,哪怕再小许衡也不去做。

  在京师教学的许衡更是如此。许衡一生中有三十多个春秋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他和学生的关系是“恩同父子,义若君臣”,旁人一看学生的言谈举止,就知道是许衡的学生。公元1271年岁尾,诸位伴读为感谢许衡把他们召来京师学习,纷纷提着美酒前来看望,遭到许衡严词拒绝。他说:“我之所以奏明圣上,把你们召来京师,是为了国家,为了先师的学说,所得到的是朝廷的俸禄,俸禄之外,再让你们给我点好处,以后师严道尊就难了。”

  一番言辞,情之切切。许衡洁身自好的品质渲染纸上。

  采访时,许迎春为记者朗诵《许文正公遗书·卷十一·古风》里收录的许衡名篇——《训子》诗:

  干戈恣烂漫,无人救时屯。

  中原竟失鹿,沧海变飞尘。

  我自揣何能,能存乱后身。

  遗芳籍远祖,阴理出先人。

  俯仰意油然,此乐难拟伦。

  家无儋石储,心有天地春。

  况对汝二子,岂复知吾贫。

  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

  平生乃亲多苦辛,原汝苦辛过乃亲。

  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

  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

  斯言殆可书诸绅。

  读罢,她说,许衡教育子孙做人要“淳”“真”“致君”“济民”“磊落”“忠信”“不贪功冒名”,还要学会感恩,懂得体恤他人疾苦。

  许衡《训子》诗中说:“我自揣何能,能存乱后身。遗芳籍远祖,阴理出先人。”其大意是:“我自己常想,我有何德何能,能够生存在这乱世之中。原因是我的先人留下好的家风、家训,以及教我做人的品行修养。”

  的确如此,在许衡言传身教下,许衡的子孙自幼就养成了遵守道德规范的品性,个个为官清廉,政绩显著。许衡家族在历史上有“父子二臣相,子孙五尚书”之誉。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