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至7日,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国乐的侧脸》(暂定名)摄制组莅焦,在焦作市竹林七贤文化艺术研究会的协助下,拍摄“竹林七贤”精神领袖嵇康临终名作、中国十大名曲《广陵散》。
焦作,“竹林七贤”闲居地,嵇康曾长期隐遁于此,并有“嵇康似淬剑石”等遗迹。毫不夸张地说,怀川厚土滋养了竹林贤士嵇康的音乐创作。因而,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国乐的侧脸》摄制组将《广陵散》的第一站拍摄地定在了焦作,导演是《舌尖上的中国》分集导演沙洛。
在连续四天的拍摄中,沙洛带领团队先后到修武县百家岩“嵇康似淬剑石”、修武县竹林七贤公园、焦作阿淡古琴文化工作室取景拍摄。
位于修武县百家岩的“嵇康似淬剑石”是一块孤石。镜头下,焦作市竹林七贤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我市雕塑家薛骏猷与众人在此处摊开偌大的一张宣纸,拓印孤石遗留文字。随后,我市青年古琴演奏家阿淡身着粗布黑衣,手扶古琴,临风而卧,慷慨高奏《广陵散》。
红色的拓印鲜艳明亮,激昂的曲调澎湃不已。镜头之中,苍松劲竹,壁立万仞,古风古曲有遗情,尽显《广陵散》之风。为拍出最完美的镜头,拍摄者凝神聚焦,临崖而立,其敬业精神令人动容。
前来协助拍摄的薛骏猷感叹:“现在,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让我们这些基层文化研究者倍感温暖。此次《广陵散》第一站选择在焦作拍摄,作为家乡人,我们感到骄傲,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地挖掘与研究焦作的传统文化。”
据悉,目前,焦作市竹林七贤文化艺术研究会正着手编纂《七贤遗韵》大型丛书。
仿造古人临风抚琴的阿淡也是感慨万千。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在如此情景下演奏《广陵散》。《广陵散》曲风激昂澎湃,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之势。演奏中,我觉得自己时空穿越,回到古代,化身壮士。”
沙洛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具有重要地位,也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孔子讲的君子“六艺”,便将“乐”列在了第二的位置。而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则是把理想的音乐提升至“道”本身。国乐,即“华夏正声”,它区别于民间音乐、地方音乐与戏曲音乐等,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人文背景,至今仍在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力,这些音乐可以比拟为中华传统音乐不间断的“主动脉”。基于此,中央电视台拟制作音乐文化类大型纪录片《国乐的侧脸》,并期望通过此系列纪录片梳理挖掘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音乐,且仍对现今产生巨大影响的古韵名曲,揭开音乐文化类纪录片的新篇章。
此次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国乐的侧脸》摄制组拟定拍摄五首传世名曲,分别是《霓裳羽衣曲》《高山流水》《广陵散》《离骚》《春江花月夜》,一集一曲,一曲唱响50分钟。
据阿淡介绍,在当今传世古曲中,尤以《广陵散》演奏难度最大,也是中国传统古曲中极少见的古琴“武曲”。
薛骏猷说,通过《广陵散》,现代人将会更加理解嵇康以及以他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文化。在那个时代,他们是如何面对选择、寂寞与生死的。
完成百家岩的拍摄任务后,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国乐的侧脸》摄制组又来到修武县竹林七贤公园拍摄由薛骏猷创作的竹林七贤雕塑,并专门用一天时间拍摄了阿淡与古琴的故事,该摄制组在焦作拍摄之细腻令协助拍摄的焦作市竹林七贤文化艺术研究会的工作者们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