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交通是焦作发展的“世纪之痛”:北有太行屏障,南有黄河天堑,古老雄奇的太行山和九曲十八弯的黄河水,无情地阻隔了大山两侧与黄河两岸百姓的往来交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从根本上改变焦作偏僻闭塞的交通面貌,我市交通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奋发图强,推动交通事业迅速发展。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全市公路总里程只有1214公里,公路密度为2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等级低、路况差,多数农村不通公路,土路上晴天烟尘滚滚,雨天泥泞不堪、沟壑纵横,严重制约了我市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后,我市交通部门遵循“上等级、抓通达、重维护、保畅通、求平安”的发展理念,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使我市交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801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41公里、干线公路1001公里、农村公路6776公里,公路密度达197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支撑、干线公路为骨干、农村公路为脉络,四通八达、快捷便利、路运并举、服务优良的交通网络体系。
踏平坎坷成大道,大道通衢连四方,焦作偏僻闭塞的交通面貌一去不复返。
40年间,高速公路从无到有、从线到网,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为打通豫晋两省以及焦作与周边城市的快速通道,我市1994年就开始着手焦郑高速公路等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并于1998年拉开了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的序幕,在全省首次自筹资金开工建设我市第一条高速公路——焦郑高速公路,并于2001年建成通车。之后,我市又先后建成焦晋、焦温、济焦、济洛、焦修5条高速公路,至此,我市境内已拥有高速公路6条,总里程达241公里,形成了与京港澳、连霍、二广、太晋等全国高速无缝对接的“大”字形高速公路网。
40年间,我市干线公路不断完善提高、上档升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2年以前,我市公路建设以晋煤外运通道为重点实施较大规模的扩宽改建。1992年后,我市首次使用世行及国内银行贷款、集资等方式开始了大规模路桥建设,先后建成新孟路温县段等“八路四桥”工程。2001年,我市开始大规模的路网改造。200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一级公路建设,并于当年完成常付线沁阳至孟州段一级公路建设,掀起了公路上档升级建设新高潮。目前,全市干线公路总里程已达1001公里,通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40年间,我市农村公路从破烂不堪的土路到柏油路再到水泥路,全面实现了“村村通”的目标,让农民兄弟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为改善广大农村道路交通环境,服务好新农村建设,上世纪90年代,全市掀起了第一轮行政村通硬化路建设高潮,在全省率先实现平原区“村村通油路”和“村村通机动车”。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曾连续4年将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为民要办的“十三件实事”和“十件实事”之一,于200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通二级公路”,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油)路”,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自然村“村村通硬化路”,从平原区通油路到自然村通硬化路,我市农村公路发展实现了“四个跨越”。截至目前,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776公里,纵横交错的农村公路已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路”。
尤其是2016年后,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交通部门紧紧围绕“四个焦作”建设,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关键点,以郑焦融合发展为“引爆点”,以公路绿色廊道建设为标志点,以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为落脚点,凝心聚力、务实重干、高标一流、顽强拼搏,取得了可喜成绩。
几年来,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45亿余元,重大项目取得了明显进展,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国道207焦作至温县段改建工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新增国道327连固线武陟至焦作段、S308冢沁线修武至焦作段两条一级公路;沿太行高速公路焦作段、沿太行高速公路焦作至济源段、焦唐高速公路温县至巩义段、焦平高速公路焦作至荥阳段4个高速公路项目扎实推进;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038公里,全市基本实现了“路通、车通、邮通”的“三通”目标。
如今,俯瞰怀川大地,在宽阔通畅的高速公路上,客车、货车、轿车一路飞驰;在平坦洁净的乡村道路上,农用车、拖拉机、摩托车欢快奔跑……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大大小小的车辆在公路网上川流不息,与青山绿水、原野沃土构成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