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小豹
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一网通办率均居全省第一,“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全省领先,政务服务平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在全省率先实现,“标准更高、审批更快、服务更优”的焦作政务服务品牌正叫响全省。11月21日至23日,我市迎来了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评审组对我市创建工作的考核验收。
坚持标准引领 科学构建标准体系
“创建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是市委、市政府加快转型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影响重大。”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李民生说。
建立标准体系,是开展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标准体系的优与劣,直接影响创建质量的好与坏。对此,我市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突出在构建完善标准体系上下真功、出实招。
自2016年6月我市被批准创建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统筹、强力推进,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连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具体”的推进机制,数易其稿制订了创建工作方案,并定期召开推进会分析形势、查找差距,集思广益深挖问题、破解难题,全力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标准化创建工作优质高效开展。
“为防止创建工作走弯路、效率低,我市积极争取专家支持,强化顶层设计。2017年4月,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标院组建专家组入驻我市,为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技术指导,使我市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向更远目标、更高层次推进。”市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小平说。
据介绍,在创建工作中,我市出台了《焦作市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发展规划(2018—2022年)》,印发了《焦作市创建国家级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试点市实施方案》,按照“岗岗有标准规范、人人按标准履职”的要求,科学构建了通用基础标准、提供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四大体系,为标准化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进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特色标准体系;制定出台《县、乡、村三级行政(便民)服务场所标准化建设规范》,组织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对标升级改造,促进上下一致、内外统一,让企业人员和群众进门感到温馨、办事感到贴心、出门感到安心;编制《市、县、乡、村四级审批服务事项通用目录》,对各类事项以及与之关联的各种审批要素进行统一规范,实行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本着“对标修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定标贯标”的原则,组织各级各部门全面编制具体标准,实现行政审批服务标准体系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我市编制的《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规范》被列入《第三批河南省地方标准项目》,上升为河南省政务服务地方标准。
锐意改革创新 破解体制机制难题
聚焦破解企业人员和群众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我市深入推进“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大胆探索、创新实践,用标准化建设撬动“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有效解决了制约审批效率的瓶颈问题。
“一网”标准化打通了数据“中梗阻”。我市按照“统一顶层设计、统一机构管理、统一资金约束、统一集约建设”的机制,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网上审批平台、云计算平台、政务网络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和大数据平台,形成了政务服务“一朵云、一张网、一号通、一体化”的格局,实现了审批服务“全程在线、一网通办”,换取了群众和企业人员办事少跑腿甚至不跑腿。为确保服务全时段、不间断,我市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安装智慧服务终端机、自助样表机、自助查询机等自助设备,在村和社区开展一名代办员、一个工作点、一台机器、一条网线“四个一”建设,全面推行网上审批、网上办理,全面提供代办服务,让行政审批服务更加快捷高效、更加便民亲民。
“一门”标准化避免了审批“多头跑”。为解决企业人员和群众在前方窗口和后方科室之间“两头跑、往返跑”问题,我市制定了“三集中、三直接”工作规范,明确职能整合、项目进驻、窗口授权、流程优化等方面的标准,市、县两级审批部门统一设立行政事项服务科,各级审批服务事项入驻本级服务大厅,各窗口单位明确一名首席代表并充分授权,变多个科室审批为一个科室审批,变科长、分管副局长、局长层层签字为首席代表“一支笔”审批办结。同时,我市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新模式,市、县两级按照“五区四窗”标准调整窗口,统一设置叫号引导区、咨询投诉区、综窗受理区、后台审批区和统一出证区,科学布局不动产登记、投资项目、商事登记和社会事务4个综合受理窗口,形成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证”的格局,实现了企业人员和群众办事从“找部门”向“找政府”的转变。
“一次”标准化避免了办事“跑断腿”。我市针对办理量大、群众关注的民生领域,大力推行一次告知、一表申请,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相关材料齐全的情况下,从受理申请到作出办理决定、形成办理结果,全程只需跑一次、只进一扇门,或者网上申办不跑腿、邮寄到家不上门;针对办理手续繁杂、企业反响强烈的建设工程项目,探索推行“并联审批、容缺审批”,将项目流程优化整合为立项、用地审批、规划报建、施工许可、竣工验收5个阶段,采取“一门受理、容缺审批、并联审批、信息共享、限时办结”等方式,将审批周期由300个工作日压缩到60个工作日;针对省、市重点项目,秉持“自愿委托、免费服务、便捷高效”的原则,推行统一受理、全程代理,并明确专人全程跟踪,实现了由“部门坐等企业上门申报”向“企业坐等部门上门服务”的转变;针对商事登记领域,全面推行“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由20个工作日压减到4.5个工作日以内,营商环境全面优化。
强化措施保障 确保体系规范运行
我市坚持把开展绩效评估作为检验标准体系优劣的重要环节,把企业人员和群众的实际评价作为检验创建工作的唯一标准,推进各级标准体系上层次、提质量、出实效。
自标准体系编制完成之后,我市及时制订《全市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培训方案》,编印培训手册,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组织全市有关人员进行标准化专业培训,并定期组织标准化知识测试,让一线工作人员牢记标准并能灵活运用,为标准体系落地见效奠定坚实的基础,迄今已培训业务骨干1800余人次。同时,我市坚持以考核促落实,建立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探索采用“神秘人”考核、六部工作法考核、第三方考核等考核方式,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通过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有效调动了各级各部门使用标准、落实标准的积极性。
“我们坚持把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体系运行和窗口服务质量的最终标准,大力开展‘窗口服务群众评’活动,先后发放调查问卷和评议表11500余份,同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和群众代表对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进行评议,结合各方所提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完善标准化体系运行工作,群众满意率达95.6%。”李小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