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送荷香十里闻,东湖柳岸迹如云。
人皆为客花为主,万载江山百载君。
□郑 阳
这是沁阳东湖边的一位叫董尚祥的老人写的《观荷》诗。东湖原是古城筑城挖土形成的人工湖。传说汉代就引沁水入城。有记载的是元朝至正年间“引济入怀”,济水从西门迤逦入城,经过利津、举仙、珠嘉、揽胜四个桥,北汇为天鹅池。天鹅池往北,过指方桥,即药王庙西的一条水道,汇为广大的东湖。东湖改称天鹅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事。东湖是沁阳人的“母亲湖”,曾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游览胜境,如今也有200多亩水面,历史上曾“胜迹如云”。湖西岸,曾是幽雅高古的覃怀书院;隔湖相望,是闻名遐迩的窦娥楼;北岸,禹王台虎踞城墙之巅,守沁河,抚城池,威风凛然;南岸的怀州会馆药王庙巍峨挺拔,与湖心亭两相辉映。满湖是田田的荷叶,沿湖几家渔人,三五游人徜徉湖畔。然而,几百年过去,历史剥蚀了古殿檐头的琉璃,淡褪了深宅门壁上的朱红,坍塌了巍峨的高楼和一段段雕栏玉砌,连禹王台上的苍松也消逝得无影无踪,只剩下人们在残存的药王庙,寻找湖中的荷花像几百年前一样的芳香。所谓“人皆为客花为主,万载江山百载君。”
东湖也是古怀府文化的集中地,曾在晚唐李商隐、明末王铎和清朝范照黎家族三个历史时期盛极一时,流传着许衡、何瑭、朱载堉、李棠阶、曹瑾等历史名人在这里生活、学习、写作的故事,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1819年的夏天,第五次会试落榜的曹瑾在湖边徘徊。郁闷中他想起了恩师刘大观的赠诗:“万轴奇书冰肺膈,一枝仙笔玉芙蓉。”恩师当过山西布政使,乃当今诗文大家,流寓怀庆府并执掌覃怀书院多年。连这样的大人物都说曹某有“万轴奇书”的才华;预言曹某是“玉芙蓉”——像白莲花一样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看来还要再接再厉,只等朝廷发现重用啊!后来,曹瑾果然不负恩师“足蹑青云睨桑梓”的厚望,不仅仕途上迎来“绣虎飞腾日”,更因开发、保卫台湾而成为一代循吏。
董尚祥老人写过一首《芙蓉雨》诗:雨洒芙蓉叶酿诗,珠玑跳脱惹吾痴。千敲万叩流韵远,新句生成镌碧池。事实上,东湖酿诗荷香流韵的源头,是李商隐的《河内诗·湖中曲》:“阊门日下吴歌远,陂路绿菱香满满。后溪暗起鲤鱼风,船旗闪断芙蓉干。倾身奉君畏身轻,双桡两桨樽酒清。莫因风雨罢团扇,此曲断肠唯此声。低楼小径城南道,犹自金鞍对芳草。”这是关于关于东湖的最古老的文字。这首诗描摹了诗人与恋人在东湖上荡舟的情景:芙蓉田田,绿菱飘香,船旗闪动,渔舟翩翩。湖上游船来往,歌声回荡。彼时,李商隐的游船好大,有桅杆船旗,双桡两桨,人们可以在上面饮酒赋诗,弹唱乐府《团扇》曲。自小熟读《玉溪生诗集笺注》的老人,对这位老乡情有独钟,对李商隐的诗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代表作《李商隐玉溪爱情诗研究》一文引起轰动,被誉为“李商隐爱情史诗”和“玉溪诗史”。东湖啊,焉能止水推流水,未必层浪卷旧澜。摇落深知宋玉悲,萧条异代不同时。所以,才有了老人那首《东湖怀李商隐》:王孙漏谱仕途茫,自古才和命两妨。漂泊沉沦三万里,犹思肠断后溪樯。
董尚祥的诗里这样描述东湖水:秋来日日到东湖,洁白芙蓉出绿蒲。原是无波莲藕水,却随风暴也狂呼。这诗啊,仿佛是写给三百七十多年前在战乱中凄惶迷离卜居东湖的客人——王铎的偈语。这位明朝书画大家与东湖结下不解之缘是在崇祯十三年(公元1641年)春夏之交,时年四十九岁,王铎为避战乱流寓沁阳近两年。这是他政治生活和书法生涯中至为关键的两年。客居他乡,“庐居读礼,寂寞不知春至”,乱世困顿,前路茫茫,是清亮的东湖抚慰了王铎忧郁的心灵,成为其政治生涯的转折点——因为他在这里结识并保护了明福王太子朱由崧,当朱由崧成为南明小王朝的皇帝时,为报答王铎,给了他一个次辅的高官,以至有了以后王铎在南京的投降变节;是优美的东湖给王铎以艺术上的启迪,使他得以“五十自化”,他写于东湖的大字楷书《怀庆河内县修城碑》《创柏香镇善建城碑铭》,其艺术成就直逼颜柳。行草书《赠张抱一诗卷》更是中国书法史上里程碑式的珍品。东湖成全了王铎,王铎在东湖文化史上抹上了浓重的一笔!老人在《王铎与东湖》一文里说,有文字记载直接称为“东湖”的,应该是王铎的诗作和书法作品。王铎在《移居》诗中写道: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这里明确写出了东湖的地理位置“近北城”,并且直接称为“东湖”。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
“东湖翠鸟过高楼,玉蕊芙蓉盖碧流。人世荷花开几度,因何孤独傍湖游?”这是董诗里的东湖莲。老人在湖边生活了一辈子,自诩为“东湖翁”。东湖哺育了老人的童年。春天望见湖上的风筝,夏天闻得湖里的蛙声,秋天,一阵阵湖风送来沁人心脾的荷香,即便是冬天,也可以感知东湖的存在,那便是湖上凛冽的寒风夹裹着雪团一下下叩击窗扉。他至今仍记得湖上美丽的朝霞和温煦的夕照,记得朝露或秋雨在荷叶上珍珠般滚动,记得在草地上驱捉蚱蜢螳螂和无名的小昆虫,记得半空中一朵小雾似的蜜蜂和寂寞的蝉鸣,记得蜻蜓和雨燕,早霜和秋风……年岁渐长,家庭困顿,东湖供给他收割毛茸茸的地草,以补充课资的不足;之后,他曾一度患病,又是湖畔簇簇土芪,疗救了病痛;三年饥荒,湖边的野菜,湖中的慈姑、莲藕,救助了一家七口人的生命。当他精神困厄,濒临绝境,在湖边枯坐,徜徉,受伤的心灵又得到它莫大的抚爱和慰藉……老人做过官,做过文,一辈子要做个人;他不吃鱼,不好辣,心心念念清白的滋味。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老人深知,身在情常在。他看莲叶:杨柳丝丝绿水平,荷花未现现浮萍。春风掀得浮萍乱,莲叶圆圆正梦中。他在湖上独坐:黄叶纷飞飘上下,奔云错落或东西。蒹葭发白残荷瘦,笛动夕阳归鸟啼。他写东湖秋夜:湖上清凉月色迷,芙蓉隐约影高低。蛩声寂寂唱萤火,秋露染成归去词。
在东湖,也只有在东湖,老人“曾悲残烛樊南集,也系繁霜老杜舟”“岂待青头翻白眼,早谋僻院养衰神”。在东湖,也只有在东湖,老人经历“患难弟兄生系死,重轻病疾好连疼”“书生不洒辛酸泪,自信来人持玉珂”。在东湖,也只有在东湖,老人流水淡然去,孤舟随意还,浸润书斋,自在笔耕,一盏黄灯,万册书卷,养就老怀清似水。那结晶,就是写下了百余万字的散文随笔文论及杂俎,还有千余首诗词,编为无领导作序、无前言后记、无媒体报道的自费“裸书”——四卷本《怀川集》。这是老人蘸着悲欣写就的一套书,是用伤口唱出的心中的一首歌,也是留给自己的东湖的念想和人文地理志。血泪相和,清澈如泉,淡泊似水。
鼎为炼银,炉为炼金,磨难熬炼人心。东湖的哺育,荷香的滋养,使人觉得,经过漂洗的孤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遥想170多年前夏日的东湖,也似如今这般一池碧翠菡萏喷香。刘大观常率曹谨等爱徒来“锻炭”。这是来自他山东老家的中药炮制工艺。取叶大而完整的荷叶采摘晾晒,置密缝锅里蒸煮,先文火次中火后武火,两个时辰后,经历劫难的荷叶褪去“珠玑跳脱芙蓉雨”的青葱,燃尽“却随风暴也狂呼”的苦涩,放下春恨秋恨纠缠,舍得倾盖圆圆之梦,涅槃重生,漆黑如墨,光泽如绸,是收涩、化瘀、止血良药,谓之“荷叶炭”,其朴素沉着、清新练达如董诗,宛若刚刚来到这世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