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靠地下水到“蓄引结合、河湖连通、多源联调”的水资源配置,从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到“清水活水”,从一座资源型缺水城市到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无不见证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水利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前,我市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修武、博爱和市区的很多地方都有地下泉水;市区龙源湖一带挖几锨就可见水,每到雨季更是汪洋一片;博爱西部、北部,家家门前水,户户竹为林,有豫北“小江南”之美育,地下水资源丰富成为对外宣传的招牌。
改革开放以后,焦作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大潮汹涌而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加大了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特别是对地下矿产资源的私挖乱采,造成了对地下水资源的灾难性破坏,更严重的是打断了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一条条“龙脉”,地表塌陷、地下水位急速下降,全市形成了覆盖修武、武陟、温县、沁阳等地的郇封、青风岭两大地下漏斗区。青风岭漏斗区涉及温县8个乡(镇)、沁阳市1个镇143个行政村,流域面积339平方公里。机井越打越深,从上世纪70年代的40米深到本世纪初的100多米,工农业用水和人畜吃水更加困难。再加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仅为584.7毫米,致使我市变成了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仅为7.8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23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分之一。按国际公认标准,焦作属于严重缺水地区。
水是城市之魂,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源。为了改善水资源状况,我市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和建设“四个焦作”高度出发,确立了以“节水优先、空间布局、系统治理、两手发力”为方针,以“河湖畅通、生态健康、宜居宜游、人水和谐”为目标,以构建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管理、水文化“六水融合”体系为引领,以“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为手段,以“节约用水、循环水系、河湖连通、多源共济”为重点的治水思路,开启了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新征程。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城市水系建设、全域生态水网建设、北山生态建设、南水北调绿化带建设、黑臭水体治理、高效节水等重点工作,蓄引结合,河湖连通,多源联调,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
引黄入焦、引沁入焦和引丹入焦工程引来了过境水。引黄入焦工程从2013年3月1日开工建设,2014年1月8日通水,总投资1.6亿元,从黄河到海河跨流域引水。总干渠依托沁北灌区,自武陟驾部黄河控导工程首闸引水,沿9.8公里的沁南干渠,蜿蜒北行至沁北干渠南端,从地下33米处穿越1920米长的沁河倒虹吸,再穿过蒋沟河、郑焦高速、晋新高速一路北上送入城市水系。该工程年引水可达33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缓解了项目区用水紧张局面,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改善了市区周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还为大沙河及龙源湖提供了稳定的生态景观水源。“焦博修”水系连通工程,引来了沁河水、丹河水,使焦作市区、博爱、修武形成了生态水网。
引水入城,聚水润城,实现了“内部大循环”。目前,我市水生态工程涉及各县(市)区,其中城市生态水网面积达214平方公里,并把博爱、中心城区和修武连为一体,利用城区6条纵向河道,与南部的新河、大沙河、蒋沟河、引黄入焦干渠以及灵泉湖、吴泽湖等河湖交织贯通,营造滨河景观,构建了大循环的城市水系。
蓄引结合,河湖连通,实现了“外部大连通”。我市借助周边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南引丹江水、黄河水入城,北蓄天上水调节,西用过境地表水,融汇进城入水系。引黄入焦工程引黄河、沁河水一路向北,经大沙河,向吴泽湖供水。利用引沁、广利两大灌区和26座中小型水库,蓄住天上水、用好过境水,为工业、农业、城市、生态、水网供水。利用孤山湖水库、影视湖水库、龙寺水库、圆融水库和渠系,将天上水、过境水送入城区水系,形成大连通。
焦作人也吃上、用上了丹江水。继修武、武陟、温县、博爱人民吃上丹江水后,市区苏蔺水厂建成运行,部分市民也喝上了南水北调水;府城水厂正在加紧建设,其他市民明年就能吃上丹江水。去年我市首次实现了南水北调生态供水,18天供水150万立方米。今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我市生态补水60天,水量超过400万立方米。
如今,我市已经形成了多源共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地下水位明显回升,水环境治理成效明显,13条黑臭水体全部得到治理,大沙河、南水北调城区段等河渠,变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生态景观长廊,一个“青山相拥、绿水环绕、人水和谐”的美丽焦作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