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016年以来,博爱县磨头镇党委牢固树立“强化党建引领,凝聚脱贫攻坚最大合力”的工作理念,紧紧抓住党建这个“牛鼻子”,推动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工作优势,实现稳定脱贫414户1842人,实现2个省级贫困村脱贫摘帽,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双赢效果。
夯实责任,挑起脱贫攻坚“千斤担”。该镇成立了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实施意见,实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建立了责任传导、信息共享、扶贫协作、典型带动、党建保障和监督考核六项扶贫机制,将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工作同安排、同考核,实打实地把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拧成一股绳。同时,该镇严格实行党政班子成员包村,机关干部、村干部包户责任制,镇党委分别与机关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另外,该镇明确镇党委书记是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党委班子成员是各村的帮扶责任组组长、包村干部和村干部是直接责任人,指导各贫困村制订脱贫方案、明确主导产业,做到每户贫困户都有帮扶人、帮扶措施以及脱贫项目。
固本强基,筑牢脱贫攻坚“桥头堡”。该镇紧紧抓住基层党支部这个关键,着力补短板、增实力、重保障,不断强化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堡垒地位。据介绍,该镇坚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深入开展“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特色党建载体活动,围绕高效种植、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等扶贫产业,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60余万元,精心组织实施28个扶贫产业项目,通过党支部牵头、合作社引领、群众参与、贫困户直接受益等模式,助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大屯村31户、王堡村15户贫困户利用到户增收资金新建大拱棚46座,每个大棚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去年,狮口村用驻村第一书记资金25万元建成35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全村50户贫困户年均收益800元以上;狮口村还依托发展集体经济扶持资金,组建村级合作社,流转土地600余亩,发展高效种植业,每户贫困户年分红700元左右,一般群众户分红200元左右。崔庄村服装加工扶贫车间项目投资54万元,受益贫困户33户,户均年收益1500元左右。今年9月,王堡村利用到户增收资金42万元新建大拱棚42座,预计107户贫困户年均分红500元。今年9月,大屯村利用扶贫资金30万元新建大拱棚15座,预计年可以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15个。
示范带动,打造脱贫攻坚“先锋队”。农村党员既是脱贫攻坚第一线的生力军,也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先锋队。为此,该镇注重发挥党员的示范弹头作用,凝聚起脱贫致富的强大动力。一是宣传引导,当好贴心人。该镇扎实开展以“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宣讲活动,全镇选树了10余名党员道德模范,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自觉树立“等靠要可耻、自力更生光荣”的理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真正“靠自己的骨头长肉”。同时,动员全镇40余名党员致富骨干深入贫困户,面对面谈心交心、手把手言传身教,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拔穷根”,增强内生动力。另外,该镇还通过开展远程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式,解决贫困群众缺乏技术和技能的问题,提高其创业致富能力。目前,在贫困户人员中取得电气焊、架子工、家政、厨师等技能证书的有260余人,发展种植的有120余人,外出务工的有190余人,取得汽车驾驶证的有55人,从事汽车驾驶的有30余人,从事电商的有20余人,这些人月工资均在4000元左右。二是示范带动,当好排头兵。该镇深入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把党员责任区、示范岗设在致富项目上,让党员的名字亮起来、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出来。大屯村党员马金星带领20户贫困户流转土地76亩,种植冬桃,年亩均纯收入在2.5万元以上,实现了2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三是结对帮扶,当好引路者。该镇积极开展“先富带后富,党员帮群众”活动,鼓励引导有帮扶能力的党员、有帮扶意愿的产业大户,与贫困户结对子,坐在百姓炕头、走进田间地头,帮助贫困户出点子、找出路,研究致富项目。目前,该镇共有81名党员及产业大户与109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已帮助40余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镇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