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文生
如今,每逢周六、周日,不少市民都爱到焦作的后花园北山转一转,看风清月朗,看红叶满坡,看绿山叠翠,看流水飞瀑,北山俨然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锻炼的好去处。如今,绿满怀川、四季常青已成为焦作的靓丽底色,“宜业、宜居、宜游”的绿色之梦正在实现。
风雨兼程四十载,绿洒怀川满乾坤。曾几何时,我市北山是满目疮痍,光秃秃的山上难以见到树木。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的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1981年12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每年春天,太行山上、广袤平原、黄河滩区,到处都是我市干部群众义务植树的火热场面。
40年来,焦作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忠诚和奉献,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绿色怀川的壮美画卷,演绎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艰辛跨越。
市林业局副局长马恒雨介绍,回顾我市林业4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了几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至上世纪90年代初为调整阶段。这一阶段,经过努力,全市平原绿化达到部颁标准,山区造林稳步开展。上世纪90年代初至上世纪90年代末为强力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全市围绕“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林业建设总目标,完善平原,主攻山区,开发滩区,使平原绿化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山区造林采取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育林等多种造林模式,提前一年实现了省政府确定的基本灭荒的目标;黄河滩开发,沿黄三县(市)营造速丰林有了良好的开端。2000年至2011年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按照林业“生态立市、生态富民”的总体建设目标,全市以营造80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20万亩沿山经济林基地为主线,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太行山绿化、通道绿化、平原绿化、北山绿化、防沙治沙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实现了森林资源总量的快速增长。
2012年后我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市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以构建林业生态网络、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大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先后实施了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农田防护林改扩建、生态廊道绿化、环城防护林及城郊森林营造、森林抚育和改造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全市10个县(市)区成功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
创森,让我市森林资源总量大幅增加。截至目前,全市林地面积达16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
创森,让我市城区绿化水平大幅提升,通过规划建绿、拆迁增绿、沿河布绿、科学护绿,实现了我市建成区及单位绿化、道路绿化、住宅区绿化、公共用地绿化、公园建设城市绿岛建设工程。目前,我市建成区有公园绿地183处,使市民充分享受到森林城市的建设成果。
创森,让我市村镇绿化面积大幅提高。目前,我市共建成省级生态村32个、市级生态村152个。
创森,让我市的“林网、路网、水网”绿化实现了有机融合。几年来,全市新建、改造提升生态廊道7.2454万亩,通道林木绿化率在90%以上。
我们不会忘记,2016年9月19日,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革命圣地延安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我市正式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金秋时节,收获这一“国字号”殊荣,正是对焦作市追逐绿色梦想,打造绿色城市最好的诠释和最高的肯定。2018年11月23日,我市召开全市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建设森林焦作动员大会。会上,市委书记王小平响亮提出,我市全面开展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加快建设森林焦作步伐,切实做到以绿荫城、以水润城,打响新时代焦作国土绿化的人民战争,致力塑造半城碧水全城绿的城市美景。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愿景已经绘就,关键是实干快干。我们要以提升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我们要以发展繁荣森林文化为载体,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加强森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发森林文化产业,努力构建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体系。
青山作证,黄河为鉴。40年来,焦作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以“绿了青山白了头”的奉献换来满山叠翠、绿野茫茫、环境资源丰美。
如今,站在新起点的焦作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美丽焦作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焦作特色的转型示范之路,致力把焦作建设成为城市与森林和谐共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国际知名旅游城和中国最美养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