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是个苦差,长期扎根农村,和亲人聚少离多。沁阳市崇义镇西苟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斌,却主动请缨、乐于驻村。他觉得,在农村干大有可为,这里是一片希望的原野。
王斌是一名“80后”,今年35岁,是团市委组织部部长。一年前,他主动请缨,到崇义镇西苟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王斌曾在抗震救灾一线干了半年。从那时起,他就对基层工作充满了激情,希望有机会能在基层多干点实事。2016年,他作为帮扶责任人到西苟庄村与贫困户结成对子,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对他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驻村一年,王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党建引领+压实责任”聚合力,“修好房子+建致富路”强基础,“发展产业+培训就业”促增收,“公共服务+政策兜底”固保障,这是王斌在西苟庄村的具体举措。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最有说服力。
驻村一年来,王斌争取各类资金100余万元,修建村内道路3766平方米,修建排水沟460米,预制盖沟板1000块,修建主干道花坛20余个,栽种各类树木4000棵,打造1000米党建文化长廊,兴建1所文化幸福院。西苟庄村内道路基本实现硬化,道路两侧绿化成荫,村民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年来,王斌为发展西苟庄村的扶贫产业操碎了心、跑断了腿。目前,村里的食用菌栽培扶贫基地已经建好,为贫困户提供固定就业岗位10个、临时就业岗位60余个,68户贫困户参与分红。该村投资50万元建设了哈密瓜扶贫基地,占地30亩,有21座大棚,提供贫困户固定就业岗位5个、临时就业岗位20余个,100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分红。该村投资17.939万元建了缝纫加工扶贫车间,提供贫困户就业岗位10个,36户贫困户参与分红,每户贫困户每月可增收1000元左右。
在王斌的努力下,西苟庄村集体经济收入今年增加了10万元。
一年来,西苟庄村共有23户、44人脱贫。该村的省级贫困村帽子在今年摘掉了,还成为沁阳市首个脱贫工作示范村。
王斌驻村半年时,他的妻子考上了中共中央党校的博士,需要脱产学习。可他们的女儿才上小学二年级,怎么办?
懂事的女儿像个小大人似的拍拍胸脯说:“爸爸,你放心吧,每天记得和我视频通电话就行。”
王斌把女儿托给一位亲戚每天接送,让女儿在亲戚家吃饭。
王斌的母亲查出患了癌症,做手术时,作为家中的长子,他在医院陪了两天就被母亲赶走了。母亲对他说:“工作事大,你在医院又帮不上忙,不如去工作。你的工作干好了,妈心里高兴,病痛就减轻了。”
家人的支持就是工作的动力!王斌觉得只有更加努力干好工作,才能对得起家人。他说,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乐观,要迎难而上,敢闯敢干,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组织、无愧于家庭、无愧于心。
迎难而上、乐观向上、感恩组织,靠着这3张“王牌”,王斌这名“80后”在农村干出了一番新事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