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一位具有20年教龄的老师上实验课时,因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问题,所以给班里每个小组发了一根白蜡烛,不料很多学生拿着蜡烛一脸茫然地问:“孙老师,这是什么?”事后,这位老师在另一个班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全班九成以上的同学不认识白蜡烛。
(据《钱江晚报》)
看到这条新闻,很多人说蜜罐里成长的孩子忘本了,甚至有人将此事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大谈自己年轻时吃多少苦、受多少累才有了今日的成就,感叹现在的孩子“退化”了。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白蜡烛是家家户户的生活必备品,那时的停电与送电,能直接影响百姓的喜怒哀乐,秉烛学习是那个时代人的集体记忆。如今,我国的电网设施持续升级,供电能力持续增强,停电成了小概率事件,即使偶尔停电,照明替代物也由白蜡烛变成了充电应急灯。现在,人们家里既用不上白蜡烛,更不会储备白蜡烛。事实上,想在市面上买到白蜡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像胶卷一样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如果我们拿退出历史舞台的物件说孩子的事,难免有点不着调。进入新时代,孩子的成长环境与“白蜡烛时代”有天壤之别,往日的生活常识已经成了今日的历史知识,用旧标准评价“新孩子”是不客观和不公平的。
每一代人身上都有时代印记。今年10月底,贵州贵阳全市550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都收到了新出版的《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读本,接下来的半个学期,孩子们将围绕这册读本,开启一段走近前沿科技的学习之旅。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去年开始,贵阳市教育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委员会共同实施了中小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读本编纂计划,并于今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计划在全市小学四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开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课程。
白蜡烛与人工智能、大数据,这是不同时代物件强烈的对比。如今的孩子不识白蜡烛,而从“白蜡烛时代”走来的人们恐怕更困惑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所以,将“孩子不识白蜡烛”上纲上线,本身就是成年人的文化中心主义。如果非要纠结该事件的问题,那就是教材编委会应该将白蜡烛放进历史课本,而不是科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