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伴随着各类督导、检查、考核的是“痕迹管理”,因为过度强调“痕迹管理”,很多基层工作人员出现了“迎检疲态”。有网友认为,造成这类现象的原因,是检查者重“痕”不重“绩”,迎检者留“迹”不留“心”,“痕迹管理”只注重留“迹”,很容易造成基层工作人员盲目地以“编资料”来“造痕迹”。当检查者对某项工作的“痕迹”表示质疑时,便忙不迭地寻求更多“痕迹”来印证,于是进一步加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啊哈哈-小君子:“痕迹管理”是为了解决过度追求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问题,是为了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为了“留痕”而疲于应付的情况。因此,在“痕迹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让每一步工作都做到实处。
@小仵的天空1:“痕迹管理”是对工作绩效印证和检查的一种不错的管理方法,适度的应用可以让很多无法即时生成的工作任务有迹可循,也促进了工作的扎实进行。但是过度强调“痕迹管理”则会让工作流于形式。
@zjtlove:照片能代表“来过”,却看不见“缺憾”;“痕迹”能代表“干了”,而不能代表“干好”。
@平常一个人015:“痕迹管理”有其好的一面,工作是不是干了,一目了然,但过分依靠“痕迹管理”,会让一些人制造假象来应付差事,导致弄虚作假的现象出现。这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益昌人:检查过度强调“痕迹管理”,是一种新形势下的形式主义,加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
@朝楚暮秦_75075:基层工作直接面对老百姓,当大量基层工作人员忙于“编资料”“造痕迹”时,他们还有精力倾听民意为民众排忧解难吗?相信这也不是“痕迹管理”的初衷。如何进行“痕迹管理”,检查哪些“痕迹”,还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不知潇湘在何处:流于形式的“痕迹管理”不但寻不出真实的“痕迹”,还加重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更有欺上瞒下之嫌,对这种“痕迹管理”应该进行严查,纠正不正之风。
@南宫卿宇:只有正确使用“痕迹管理”,注重考察内容,深入基层,走群众路线,才能真正促进基层工作有序开展,扎实推进。
@贵贵的蒲公英:“痕迹管理”的本意在于督促和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但如果“痕迹管理”只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则会加剧造假现象,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
@粤刚刚2012:这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新的形式主义,只会消耗人力物力,浪费真正为民办实事的时间。
【下期话题】
员工接私活被辞退
许勇是辽宁省大连市一家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员工,今年5月,公司经理发现他另一个微信名为“汽车上门维修服务”,便以他接私活,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辞退了他。许勇诉至法院。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单位明文规定禁接私活,但因单位拿不出许勇接私活的证据所以败诉,而不是辞退决定不合理。现实中,在汽配、软件、设计、加工、互联网等诸多行业接私活现象并不少见。一方面,企业认为,打着我的招牌,用着我家技术,给自己赚外快,这样的“出轨”对企业不忠心,该辞退;另一方面,员工抱怨,没影响本职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不用所在企业资源,贩卖剩余劳动力,无可厚非。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