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日前,市人民医院骨科医生为一位年轻的肩锁关节脱位患者实施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双钢板加压喙锁韧带术重建”。术后一周,这位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就基本恢复正常。为此,该科主任孙晓林表示,此术式可以提高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无须二次手术,远期效果良好,体现出传统术式未有的优越性。
据介绍,这位患者今年29岁,因外伤导致右肩锁关节脱位,被家人送到该科治疗。入院后,孙晓林积极组织科室医生进行会诊,在详细分析患者的病情和总结以前的病例经验后,大家一致认为,患者为三度肩锁关节脱位,必须采取手术治疗。但是,传统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手术方法虽然很多,但都存在一些不足。其中,“经肩峰克氏针内固定术”容易出现再脱位和内固定物移动等情况,其中克氏针移动部位包括肺、肝脏、锁骨下动脉及主动脉等,所以应当避免使用。另外,“肩峰钩状钢板固定术”可能引起肩痛、肩峰撞击、再脱位等情况,因钢板尖钩可能会压迫岗上肌肌腱及肩峰下滑囊而导致肩关节主动活动时,肩峰处感觉胀痛和肩关节上举无力,限制了肩锁关节的微动,从而导致重建后功能锻炼时产生的应力在钢板内侧部位造成应力集中。而“双钢板加压喙锁韧带重建术”可以坚强固定肩锁关节,有效避免肩关节内损伤。同时,术后可开展早期康复锻炼,无须二次手术,患者远期效果良好。由于这位患者非常年轻,对关节功能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对肩关节的灵活性要求更高,所以采用新的手术方式非常可行。
术中,在孙晓林的指导下,该科医生王艳波、武琨、赵晓共同为患者实施了“双钢板加压喙锁韧带重建术”。术后3天,患者开展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一周后肩关节功能基本达到正常范围。
据孙晓林介绍,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肩关节创伤性疾病,尤其是中青年发病率较高,占全身骨折脱位的4.4%~5.89%,占肩关节脱位的12%。肩锁关节脱位均有外伤史,由于肩锁关节位于皮下,易被看出局部高起,双侧对比较明显,可有局部疼痛、肿胀及压痛等症状。此外,肩锁关节是上肢运动的支点,在肩胛带功能和动力学上占有重要位置,是上肢外展上举不可缺少的关节之一,在同时参与肩关节的前屈和后伸运动时,伤肢外展或上举均较困难,前屈和后伸运动亦受限,局部疼痛加剧,检查时肩锁关节处可摸到一个凹陷,可摸到肩锁关节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