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湾村,在何地?美丽的丹河越过太行山后,在这里像条鱼一样摇摆了一下,划出一道优雅的“S”线,继而倾泻南下。
许湾村,有何人?70多年前,沁博县政府财粮科科长、武工队长、沁博县二区副区长李荫棠来到这里,与群众一道搞生产、斗恶霸、打鬼子,引领30多名许湾村人当上了民兵,其中20多人入党,10多人参军,还培养了5名妇女干部。有了李荫棠,有了共产党,有了红色火焰,才有了今日的许湾村。
许湾村,有何事?70多年来,李荫棠始终活在群众的心里。许湾村人始终怀念那个与群众鱼水情深的大个子共产党员。逢年过节,许湾村人都要到他的陵墓前祭拜,聊聊家常。
在风景秀美的丹河边,有着一部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史,有着一段共产党员与群众心连心的心路历程,这便自然凝结成了一部红色微电影——《永远的党旗》。
2018年7月,《永远的党旗》在博爱县许良镇许湾村的田间地头开机。几个月后,这部由博爱县委组织部选送的许湾村人本色出演的微电影,走向了云南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的颁奖现场,又在北京国际微电影节上赢得掌声。
在频频获奖后,《永远的党旗》又回到了它的老根据地——许湾村,依着大槐树劲拔向上的躯干,靠着连排的石头房子,在这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首映式。
2018年12月26日,由博爱县委组织部、博爱县委宣传部主办,映像网焦作频道,博爱许良镇党委、政府,焦作市沁园春文化有限公司承办的《永远的党旗》首映式暨许湾村红色旅游项目签约仪式在许湾村举行。
首映式上,《永远的党旗》策划人、导演、编剧宋宝塘告诉记者:“《永远的党旗》首映式在许湾村举办,比在大影院举办更有意义,许湾村更需要这部微电影。通过映像网全球直播,许多人将会通过这部微电影认识许湾村,走进许湾村,从而有助于许湾村发展红色生态旅游业,这在当下也是革命精神的一种传承。”
的确如此。这是一次微电影的首映式,趁着东风好行船,当地政府更愿意将这次微电影首映式放在许湾村红色旅游项目签约仪式上。他们认为,优质的红色旅游资源是革命老区许湾村打开富裕之门的钥匙。
博爱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忠伟在首映仪式上讲话时总结:“李荫棠带领许湾村及周边群众革命的历程,深深启示着新时代的党建活动。在这些革命前辈的身上,有着对党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有着处处带头的榜样力量,有着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有着勤勉务实的工作作风,有着勇于剖析自我的开阔胸襟,这是我们需要继承的红色基因。通过不同形式,深入挖掘、探讨、学习红色文化,将为许湾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青山绿水滋养了革命火种,革命火种映红了青山绿水。在许湾村,山水文化同红色文化一样熠熠生辉。
在推介家乡美景时,许湾村党支部书记尚建民自豪地介绍,许湾村地处丹河峡谷的S形拐弯处,四面环山,三面绕水,风景宜人。半圆形的丹水湾是一个古老的地域概念,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魏国的“葵国”在这里诞生,后延伸为“鄈城”“太行城”,这是博爱的古称。魏晋时期,一座座水磨在这里朝夕转动,绵长的丹道由此连通豫晋。明清时期,这里是晋怀商帮商务活动重要的中转站,晋商与怀商经此地结队而行,清脆的马蹄声响彻山谷。明代音乐家、历学家、律学家朱载堉长期在这里生活,留下名篇《逍遥游》。
许湾村的景色美不胜收,记者也曾多次来这里采写。春夏之时,漫山姹紫嫣红,果树行行,许湾村不远处,丹河崖壁上还有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隋唐摩崖石刻。
一部微电影,一阵红色风,能否带动一方红色产业热呢?许湾村人正走在寻找答案的路上。
首映式后,许湾村红色旅游项目签约仪式隆重举行。自此,刚刚成立的河南省许湾旅游开发公司将积极引资,打造红色旅游乡村,为全面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基础。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许湾村已谋划了“五步棋”:规划建设李荫棠烈士陵园;建设红色教育纪念馆;布置党史、博爱县革命史、李荫棠烈士事迹、许湾村革命前辈光荣史等展板资料;统筹规划道路、桥梁、水域,打造无障碍交通环线和水上乐园;全面修复村东的鹅卵石民居,打造精品度假山村;利用水资源培育葡萄、猕猴桃等水果园林,发展立体观光农业,扩大旅游资源。
《永远的党旗》仅仅是一部时长不足15分钟的微电影,但它的能量却远远不止15分钟,它为革命老区许湾村拓开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令许湾村人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