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报《文化焦作》推出《传承家训家风 守望家国情怀》栏目以来,受到了一些热心读者的关注。近日,博爱县人文历史研究者何世国向本报推荐,由博爱县“革命的好妈妈”蒋秀的孙女赵松梅讲述红色家风故事。请听——
我的奶奶蒋秀,真名江秀兰,蒋秀是她参加革命时使用的化名。
我的奶奶是革命前辈张璋、刘甫成发展培养的博爱县第一位女共产党员。1938年任中共博爱工委书记的张璋、任博爱县柏山党支部书记的刘甫成,1940年任中共修博工委书记的张高峰等人,都曾得到我奶奶的照顾和保护。
她是党组织的地下交通员,她的家是早期筹建中共博爱县工委的根据地,也是博爱县工委、修博县工委的后勤保障地,在日本鬼子铁蹄蹂躏博爱、国民党政府极端仇视中共抗日势力、革命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她坚定不移跟党走,多次出生入死摸查敌情,递送情报,掩护党的领导,救护革命战友,为同志们送粮做饭,丝毫没有考虑过家庭利益与个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革命事业。
父亲病危前委托我为奶奶立碑,我参照《中共焦作党史》中的资料,撰写了纪念她的碑文:
蒋秀,一八九七年五月初五生于河南滑县,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五逝世。博爱县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焦作党史》载:蒋秀一九三八年入党,任村党小组长,负责交通工作。抗战初期,党在博爱县魏庄村蒋秀家中筹建中共博爱、修博县工委。她组织召集会议,收藏重要文件,秘密掩护同志,收集侦察敌情,营救被俘同志,为部队送粮送饭;她耕田推磨、弹花织布、勤劳勇敢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被同志们称为“革命的好妈妈”。我们敬爱这位伟大母亲,以此铭记。
良好的家风照亮了赵家后代的前进道路,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坚持理想信念,保持红色基因!
奶奶已经离世61年了,我没见过她老人家,只能从一张全家福照片以及中共焦作党史资料中,找到她的岁月印记。对于我和赵家其他后辈们而言,她好像是电影里的人物。父亲健在时,每年清明节我们全家人都要回老家祭拜奶奶,看到跪倒在奶奶墓前泪流满面的父亲,我才真实感受到了奶奶传承我们的精神力量。
奶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她住过的一间破窑洞也塌掉了。但她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无价之宝:听党话,跟党走,党叫干啥就干啥,只为奉献,不为索取!良好的家风照亮了赵家三代人前进的道路。
旧社会时有句俗话,叫“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但奶奶却鼓励姑姑嫁给军人,教育我父亲关心国家建设,我父亲17岁就到武汉钢铁公司焦作粘土矿当工人。1967年,我父亲响应党的号召,报名支援贫困地区工业建设,只身一人被调到河北符山铁矿,艰苦奋斗无怨无悔,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矿山。退休后,他又回老家博爱魏庄投入家乡建设。
我的姑姑赵桂英从小跟奶奶蒋秀革命,参加抗日斗争,后担任过七区妇联干事、五区妇联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博爱县妇联主任、副县长,新乡市重工业局副局长,新乡市妇联会主任等职。无论工作期间还是离休后,她一向深居简出,坚持革命信念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她也常常教育孩子们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爱国、爱党、爱人民,好好学习,勤奋工作,艰苦朴素,不要给组织添麻烦。她给三个孩子取名爱勤、爱国、爱社。
记得五六岁的时候,家乡来人告诉远在河北符山铁矿工作的父亲,博爱县豫剧团正在演出豫剧《烈火红旗》,演蒋秀、张璋、张高峰、刘甫成他们的抗战故事,爸爸激动之余第一次给我们讲述很多奶奶的故事。从此,我就很自豪:我是英雄的后代,长大以后也要向英雄一样报效国家!
优秀家风代代传,爱国、爱党、爱人民,勤勉事业,不忘初心。只有这样,才能告慰无数革命先烈,告慰“革命的好妈妈”、我的奶奶蒋秀的在天之灵!
赵松梅 讲述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