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北京三贝子花园(现为北京动物园)向社会公众出售了第一张旅游门票。自此,我国旅游门票收藏领域被打开了一个小豁口。而旅游门票的收藏热,则兴起于改革开放初期。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旅游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门票从设计、定价、质地等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巨变。可以说,一张张小小的、价格不高的旅游门票蕴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大千世界。
近日,记者走进我市收藏爱好者薛宝丽的收藏世界,看到了旅游门票、入场券、纪念票、登山票、登岛票等一系列旅游图券藏品,随即有了“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真实感。
青岛崂山、江西庐山、湖南衡山、安徽黄山、陕西华山、四川峨眉山等都是大众所熟悉的名山。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些名山中的旅游门票最高价仅为4元,而安徽黄山的旅游门票仅为2元。可即便如此,在当时对于许多人来讲,花几块钱出门旅游一次仍是奢侈的事。如今,这些名山的旅游门票价格约在200元左右,可依旧人流如织。
说起上世纪80年代的旅游门票价格,与现在许多景区的门票旅游价格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可当年也有一些旅游门票价格与现在比起来是越来越低的,比如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
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入,许多企业开始利用旅游门券做起了形象宣传。这些藏品中有一张由焦作市钟声广告公司为焦作市东湖食品集团公司策划的旅游纪念门券,这张旅游纪念门券上书写“我登上了长城”,票价为2元,并写着“从今查到古,好面数东湖”的广告词。记者注意到,该门券的联系方式仍标注着6位数的电话号码和4位数的电挂,极有时代印记。
此外,在薛宝丽收藏的诸多旅游门票中,记者还看到了由原焦作市化学制药厂赞助的“焦作市首届收藏品展览(赠券)”“首届河南省朱载堉杯唢呐比赛暨沁阳市首届唢呐节开幕式入场券”“人民公园水上世界招待票”“天津市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轨道小汽车”等旅游图券,这些设计质朴的赠券、入场券、招待票,瞬间将记者的情结拉到了20多年前的那个年代。那时,改革春风吹醒了神州大地,经济异常活跃,处处充满着建设热浪。
谈及自己30多年来旅游门票的收藏史,薛宝丽告诉记者:“我喜欢旅游,更爱好收集旅游门票。我国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山大川、文物遗址、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它们常常被“浓缩”在旅游门票中,收集起来不仅能想到自己曾走过的足迹,也是难得的自然地理知识资料。此外,各地的导游图图文并茂,对当地气候、风俗习惯、交通、游览点以及土特产都有介绍,因而收集旅游门票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而且花费小,茶余饭后翻一翻,真是其乐无穷。”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旅游热的兴起,各种展览层出不穷,属于旅游门票范畴的入园券、观光券、入场券、游览券、参观券、香花券、登岛券、登山券、登塔券以及通票等均大量出现,不仅印制质量大幅提高,而且材质也从单一的纸质向塑料磁卡等多品种发展,形状更是由过去长方形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方形、扇形、圆形和异型券所打破,近年来一些展览会的门票更是与明信片相结合,出现了加印图案的邮资明信片式门票。
1985年,第一届全国旅游门票展览在武汉举行,旅游门票从此作为一个独立的收藏品种进入收藏领域。20世纪末,中国收藏家协会专门成立了门票专业委员会,各大旅游城市也随之成立了旅游券收藏协会、联谊会等相关机构,有的地方开始举办旅游门票展览活动,甚至还出现了旅游门票的拍卖会。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旅游门票收藏本身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图为长方形塑料材质的旅游门票好像一枚枚精致的书签。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