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务必掩好口鼻,不要溅到他人身上”,话虽不错,但摆放在对外服务窗口,是否妥当?近日,网民兰先生通过长江网的“武汉城市留言板”反映,武汉市新洲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办事窗口的柜台上有个“霸气”的提示牌,让前来办事的市民看了不舒服。
工会职工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接到市民反映后,工会立即进行了调查处理,并对兰先生表示道歉;提示牌为窗口工作人员自行设立,工会已对该工作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并撤除了提示牌。
冬季是流行性感冒的高发期,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本就是人员密集之地,而设置提示牌的办事窗口又专门负责医疗互助业务,可以说,窗口工作人员是冬季疾病的易感人群,对办事群众“提醒咳嗽掩口鼻”的心情不难理解。
这样一个小小的提示牌成为新闻事件主角的关键,就在于生硬的语气与服务窗口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提示牌的内容被部分群众的愤怒淡化了,事件曝光后,大家关注更多的是窗口单位有待提高的服务质量,而不是“提醒咳嗽掩口鼻”这样基本的社会文明公约。
生硬的语气使提示牌变成了“警告牌”,让办事群众心中不爽,窗口单位的确需要反思这个问题。然而,主管领导将此事定义为个人行为,对工作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撤除提示牌的“灭火”行为显然是缺乏诚意的应急之举。这样的危机公关看似很精准,实则是对单位员工和办事群众都不负责的表现。一方面,之所以设置这样的提示牌,说明单位员工遭遇喷嚏攻击成了常态,已经到了有必要提醒公众的地步。而主管领导的批评教育和撤牌行为显然没有考虑到员工的正当权益和诉求。另一方面,部分群众的素质有待提高,在公共场所缺乏文明意识是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现象,提醒他们遵守文明公约是窗口单位的义务,对不文明行为视而不见就是对其他办事群众的不负责。
网民兰先生的不悦,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态度。经过互联网曝光后的“发酵事件”,也不能掩盖事实本身。解决这个问题切勿用“灭火”心态,而要从各方利益着想,寻求一个圆满的应对之策。
“提醒咳嗽掩口鼻”不该一撤了之。要把好事做好,窗口单位只需要去掉文字中的生硬之气,让提示更婉转、智慧、风趣,让群众感受到提示牌的善意,这样才能取得皆大欢喜的效果。
生硬的提示能在无意间拉开窗口单位与群众之间的距离;而温情的提示则能引导公众遵守公德,提示牌里的“乾坤大略”不仅代表了一家单位的文案水平,更能反映他们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