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过年了,于是引发了我对年文化的一束杂乱思絮。
任何文化,都有其根基和渊源。
游牧民族以捕猎为生,其行为文化的特征是:寻找、探索、征服;农耕民族以农耕为生,其行为文化的特征是:收集、选择、积累。二者所派生的民俗文化、节庆文化也不相同。
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旺果节和维吾尔族的肉孜节,除了喝酒、吃肉、跳舞、唱歌外,便是赛马、射箭、叼羊、投掷、摔跤等,都是本体行为文化的延伸,体现的是游牧民族的坚强性格、剽悍气质、乐观胸襟和豪迈精神。
以农耕为主的汉民族,春节是最盛大的节日。春节又称作“过年”,从深层心理上说,过年是对过去一年收获的庆祝,同时也是对未来一年丰收的期盼;从表层形式上说,要对一年的收获进行荟萃、展示,也要借以相互进行祝福、问候、沟通和交流;从生理效果上说,要充分休息、娱乐,也要尽情品尝、享受,所以要吃好、喝好、穿好、玩好!
汉民族年文化的休闲和娱乐功能是不言自明的。此外,还有一项功能是对民族风俗文化的传承,对乡思乡情的激发、凝聚和刻录,使之化为血液,滋养生命。这后一点尤为重要。
一个人可以远走天涯,但往往又难耐去国怀乡的情结。什么东西最易牵动人的乡思,使之魂牵梦萦?
首先是故乡的空间风物,如村里的院落、麦场、土地庙,街头的古井、石碾、大槐树;其次是故乡的乡里乡亲,如大伯、三叔、二大娘,舅舅、外公和外婆;再者是故乡的风情风俗,如端午粽子腊八粥,中秋月饼祭灶糖,特别是以门神、剪纸、红对联和鞭炮、拜年、压岁钱为标志的年文化。
不需化验便可断定,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有这种浓浓的乡情在流淌。美籍华人赵浩生祖籍河南息县,在美国吃了半个多世纪咖啡和面包,但永远化解不掉的乡情仍然是小时候在故乡吃过的豆浆和油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以为,只有激发淳朴的乡思乡情,才能凝聚浓重的民族情结。
这些年,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在我国悄然掀起阵阵热浪,而我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年文化却在逐年淡化,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感到有呼唤中国传统年文化的必要。
随着春节的一天天临近,报纸上不时披露各地都在大做年文化的文章,积极筹备庙会、书会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好事。我认为,做年文化的文章,特别是组织庙会活动,弘扬庙会文化,应该注意突出以下特色:
一是群众性,性别不论男女、年龄不论老少、文化不论高低、兴趣不论差异,都愿参与才行。
二是丰富性,应该丰富多彩、林林总总不拘一格,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才行。
三是通俗性,少些阳春白雪可以,多些下里巴人才好。
四是观赏性,各类活动应该可观、可看,力求好观、好看。
五是游艺性,应该生动有趣,乃至趣味横生。
六是娱乐性,要让人开心畅怀,忘情怡神,甚至乐以忘忧,忘乎所以。
七是参与性,能让多数人不当旁观者,都成个中人,踊跃参与,共同互动。
八是休闲性,让人乐于参加,轻松爽神,不能让人精疲力竭,苦累不堪。
九是民族性,应是民族节目、传统文化、乡土风情、道地绝招等。
十是教育性,应优良健康,益心益智,虽然不求撕心裂肺般的震撼心灵,但求潜移默化式的寓教于乐。
但愿过年永远成为人们热切的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