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陟县图书馆里有这样一本古籍——《[万历]武陟县志》,为明秦之英修、赵五臣纂,这是目前已知的武陟县纂修时间最早的县志,而这本珍贵县志的刻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武陟县图书馆所藏《[万历]武陟县志》是清末民初武陟名人孙甲荣的手抄本。
孙甲荣何许人也?他出身书香门第,17岁中秀才,24岁中举,戊戌变法时为纪念蒙难六君子,誓不做满清官。孙先生好学嗜书,藏书万卷,是当时河南著名藏书家之一。其家族也是清末民初时期武陟县的四大名门(毛昶熙、王士杰、孙甲荣、鲁连城)之一。
在看到武陟县图书馆所珍藏的《[万历]武陟县志》时,记者仅仅了解了这些内容,便觉走进了大观园。而此书中尚包含《地理志》《建置志》《祠祀志》《田赋志》《官师志》《人物志》《文艺志》,这是对武陟历史的一次全景展示,更值得深读。
“它就像一部时光穿梭机,带领人们探索历史的奥秘,体验山川的壮美,追溯中华文明的渊源,对根文化产生无限的眷恋。”采访时,武陟县图书馆馆长任哲峰如此比喻。
然而,任哲峰口中的“它”不仅仅是指《[万历]武陟县志》。据悉,武陟县图书馆现藏古籍8202册、1110部。其中,古籍善本书20部、142册。珍本《周易传义大全》被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万历]武陟县志》《泽州志》《寒松堂全集》《易图明辨》古籍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选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
几十年来,武陟县图书馆的古籍收藏量一直是焦作之冠。然而,珍藏古籍之多并不代表古籍价值已经最大化。如何让今人坐上时空穿梭机,感受先贤文化的浩瀚,产生文化自豪感,才是古籍存在的最大意义。
重藏不轻用,这是武陟县图书馆的古籍保护理念。在古籍保护过程中,该馆既突出其珍藏功能,又使其价值熠熠生辉,让一本本古籍走出“深闺”,让书写在里面的文字真正地活起来。
旋律不变,载体常新。
任哲峰告诉记者,近年来,武陟县图书馆主动疏通古籍宣传渠道,主动搭建文化共享平台,主动学习做好一名古籍文化宣传的“领舞者”。
他们通过在多家期刊发表古籍保护与利用文章,通过馆藏古籍精品展、馆藏地方文献展等活动,使读者了解古籍价值。他们还在全市率先并持续开展了“四个走近”活动,既组织中小学生走近古籍,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近古籍,请专家走近古籍、修缮古籍,聘请古籍爱好者走近古籍,并搜集流散在社会的古籍,丰富馆藏。
基于更好地宣传、保护、利用古籍的目的,2016年,武陟县图书馆编撰了《武陟县图书馆馆藏珍贵古籍精粹》。2017年6月,该书荣获2016年度焦作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17年,武陟县图书馆与焦作市史志办联合挖掘整理馆藏古籍《李文清公诗集》,并以该刻本为底本,出版校注本《李棠阶诗集》一部,开创了焦作市社会力量抢救整理地方历史名人典籍的先例。同年,该馆对馆藏《乾隆·武陟县志》进行收集整理,其被收入河南省政府项目《河南历代方志集成·焦作卷》。
与此同时,武陟县图书馆还整理出版了《馆藏历代书法碑拓精粹》等书籍。这些书籍以翔实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对馆藏古籍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展示和介绍,促成了古籍保护与使用的和谐统一,以更加贴近读者的方式,阐释和展现古籍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2018年1月1日,在河南省《公共图书馆法》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武陟县图书馆及任哲峰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2017年全省“古籍保护传承与展示”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武陟县图书馆专为馆藏古籍定制了书函,增加了古籍展厅、樟木柜、空气净化器等设施,这些细节令人感受到古籍文化在这里被十分尊重。
也许,尊重古籍,就是我们尊重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