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上午,家住温县番田镇段村的贫困户仝红军,正在家里整理自己种的无公害大白菜,准备到春节卖个好价钱。
看着仝红军忙碌的身影,很难相信两年多前他还是一名重病患者。2016年年初,仝红军患上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由于我爱人患类风湿关节炎,长年吃药,女儿正在上学,家里经济拮据,当听到医生说做手术需要准备10万元钱时,我无奈地告诉自己,回家吧,没有钱做手术,等等再说。”他说。
直到2017年7月1日,我市在温县试点实施困难群众医保精准扶贫托底救助工程后,仝红军才敢走进医院看病。2018年1月,仝红军在市人民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花掉医疗费73329元,其中合规费用59910元。令他意外的是,经基本医保报销41157元、大病医保报销4991元、困难群众补充补偿9093元、民政救助3242元、托底救助7654元,共计救助他66137元后,他这次住院看病,个人只花了7192元。
身体逐渐康复后,仝红军干劲十足,不仅在家种了一亩大白菜,又承包了10亩地种了小麦良种,现在长势也不错。“我现在已光荣脱贫,感谢国家的医保惠民政策,有了医保托底救助,得了大病才能看得起啊!”仝红军说,“明年我计划再承包10亩地种大白菜,我家的生活一定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7年,我市困难群众有19.5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5.92万人。据统计,46%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24%的贫困户是因残致贫,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占贫困人口的70%,成为脱贫攻坚工作不可逾越的拦路虎。“困难群众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等人员。他们本来就很困难,一旦生病尤其是得了大病,那就是雪上加霜。”作为此项制度的设计人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人社局局长韩明华说,在贫困群众中,作为政府最应托底保障的是因病致贫人员和丧失劳动能力人员,必须啃下这个带有普遍性的“硬骨头”,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经测算调研,我市人社部门提出要从完善医保救助体系入手,寻找治本之策。具体做法就是建立“3+3”医保精准托底救助机制。第一个“3”,即三重医保: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保;第二个“3”,即三重救助:民政救助、慈善救助和医保精准扶贫托底救助,为困难群众撑起一把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担当的医保扶贫“保护伞”。
托底救助工程主要内容包括:范围上,对参加焦作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进行托底救助;程序上,患病贫困群众的医疗费用,先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保报销后,再给予民政医疗救助、慈善医疗救助、医保托底救助;标准上,实行合规医疗费用按规定报销、非合规费用不报销;方式上,医保托底救助待遇,实行一季度一结算,由县、乡、村三级干部送钱上门或转到银行卡上。
医保托底救助工作如何筹集资金?如何运行?韩明华介绍,我市实行“政府主导、人社牵头、部门协作、商业经办、联合监管”的运作模式,市、县两级政府按人均140元的标准筹集医保精准扶贫资金。资金不足或有结余,及时调整筹集标准或由县级财政对资金不足部分予以补足,从制度上给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提供资金保障。在保障对象上,贫困群众只有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才能享受一系列医保托底救助待遇。目前,全市贫困群众医保参保率达100%。在资金使用上,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办法,即政府主导进行招投标,选定商业保险机构承办,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资金监管。
这个办法在我市实施后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我市实施医保精准托底救助制度一年半以来,全市10824人次困难群众享受了托底救助,困难群众在得了大病、重病住院以后,报销比例最高达到92.4%。最重要的是,对于长期患病群众和出院后需要治疗的患者,避免了因门诊买药返贫、致贫的问题。
该制度引导病人在基层就医,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返贫,重症慢性病患者负担减轻,真正是政府花小钱、办大事、办实事,让得了大病、重病的困难群众能看得起病,从而破解了因病致贫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