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是李商隐《咏史》诗中最著名的句子之一,对前朝历史进行了非常真切的概括和总结,警诫国人要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唯其如此,家运、国运才会永久兴旺。全诗如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这首诗作于开成五年正月唐文宗逝世后,题为《咏史》,实系伤悼唐文宗逝世之作。第一句是说,纵观历史上贤明的国君,勤俭能使国家昌盛,而奢侈会使国家灭亡,提出俭、奢是一切政权成败的关键。第二句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琥珀枕,讲的是南朝一个皇帝在四处征战时,得到一个非常名贵的琥珀枕,但他却将琥珀枕里的琥珀捣碎给战士敷伤口;第二个典故是齐桓公比宝物,讲的是当年齐桓公和一个君主相遇,那个君主有很多车,每辆车上都镶嵌有一颗非常大的珍珠,并为此自豪不已,齐桓公说他的车上虽然没有珍珠,但最大的宝物是人才富集。第三句也是两个典故。第一个典故是青海马,它是一种产于青海的杂交马,力大、善跑,据说可以日行千里,在这里喻为可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才;第二个典故是蜀山蛇,讲的是战国时秦王送5个美女给蜀王,蜀王派5个壮士迎娶,回来时路过梓潼,见一条大蛇钻入山洞,5个壮士共拔蛇尾,结果山洞崩坍,5个壮士被压死,化为石。这里以蜀山蛇比喻根深蒂固、盘根错节、难以铲除的宦官势力。李商隐感叹唐文宗个人虽然力崇俭朴不用珍宝,却使国家走向失败,原因在于没有使用足以担当军国大事的英才,国运已去。唐文宗信赖的郑注、李训没有才能,而那时的宦官掌握禁军,盘据朝廷,像蜀山之蛇,难以铲除。这两句诗是说,千里马何处才能遇上?蜀山蛇怎样才能铲除?最后一句的南薰曲是当年舜帝唱的《南风歌》,一唱而天下太平,“几人曾预南薰曲”的意思是没人再听到舜帝的《南风歌》了,意思是天下将大乱。苍梧是舜帝埋葬的地方,翠华是皇帝仪仗中顶上的华盖,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国家如此衰败,不复当年尧舜之风了。在这里,李商隐对历史的一个根本认识:“又闻理与乱,系人不系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他又说:“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咸阳》)秦并天下不仅不系天,也不系于山河之险。还如《南朝》一诗:“地险悠悠天地长,金陵玉气应瑶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举梁王事以概南朝,指出腐朽昏聩的统治者迷信王气,自恃天险,不图进取,最后自食亡国之果。这些诗都带有明确的以古鉴今的味道,包含了深刻用意。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国家的繁荣与衰败都存在相同或相近的规律,“成”与“败”都是由自身决定的。“成”是由勤奋和节俭而筑就的,“败”是由懒惰和奢靡造成的,“成由勤俭败由奢”的例子不胜枚举。先说“成”吧,远的不说,离唐朝比较近的,如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明君,他的治国方针是节俭。有一年关中闹饥荒,当听说百姓吃的是豆渣拌糠时,隋文帝一边流泪一边责备自己无德,下令撤消自己平时吃的菜肴,不喝酒、不吃肉。他不但自己这样做,还常常约束皇族特别是皇子。他曾严厉批评太子杨勇的奢侈行为:“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更应当注重节俭。”他的另一个皇子造了很多宫室,他将这个皇子禁闭起来,并说:“皇帝的儿子和老百姓只有一部法律,任何人犯了罪,都必须依法惩处。”他在位时,隋朝出现鼎盛的局面。《文献通史》上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文帝临终时,国库的积蓄可供全国五六十年的正常使用。(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