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开启弹幕已成为很多年轻人“追剧”时的习惯。最近大热的几部影视剧,弹幕也十分精彩有趣,甚至出现“弹幕比剧好看”的现象。不过,弹幕中也时常出现不文明的内容,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最排斥的弹幕是讨论无关内容、刷存在感以及污言秽语。
一边看剧一边发弹幕的全新观剧模式,的确方便观众及时与他人分享看剧感受,或通过弹幕交流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或借用匿名便利畅所欲言吐槽剧情与表演,或向其他观众提前打探结局。据说为吸引弹幕爱好者,有几部大银幕电影还放映过弹幕专场——让观众用手机连上影院WiFi,打开浏览器就可以发弹幕。
然而,随着弹幕越来越流行,逐渐呈现出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特征。上述调查反映的讨论无关内容、刷存在感还不要紧,弹幕乱象主要表现在,将弹幕当成发泄渠道,出现污言秽语等不文明内容。网友要么用不文明语言抨击演员的演技、编导的水平,要么出于维护自己喜欢的明星形象而“开撕”其他明星及其粉丝。尤其在一些网络综艺节目中,有时双方的粉丝为保护自己的“爱豆”互不相让,用弹幕撕出一片污秽与血腥。
弹幕乱象会对看剧秩序造成干扰,影响观剧体验。看剧本来是为了愉悦身心,尤其是严肃的文艺题材影视剧更需安静地细品。当弹幕像蚊子一样飞满屏幕、遮挡画面时,大家还能好好看剧吗?虽然弹幕可以关闭,但有的观众就是想开启弹幕,想通过适度的弹幕分析帮助自己理解剧情,然而看到的却是污言秽语与小广告之类的信息,这就不是帮忙而是添乱了。
看剧发弹幕也要讲公德。用弹幕发言要讲究质量和效率,讨论无关内容或只为刷存在感,不如去聊天群更过瘾;大肆抨击演员演技、编导水平也未必妥当,一边看剧一边发弹幕必然导致看剧过程碎片化,如此作出的评价未必公正,不如事后写篇理性的剧评以表达意见;一味吹捧自己的偶像,贬低、诽谤甚至侮辱其他明星及其粉丝,无疑很不友好,这样的弹幕垃圾只会给观众添堵。
对于不文明弹幕,视频网站要尽到管理之责。去年10月1日施行的《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不论发帖、回复、留言,哪怕是发弹幕、表情和标点符号,统统要求实名认证,然而时至今日,一些视频网站用QQ、微信就可登录发弹幕,这种架空实名制的做法应予纠正。此外,视频网站还应采用技术手段将不文明以及违法违规的弹幕过滤掉,对经常发不文明弹幕的用户进行权限降级,同时规范弹幕格式,确保弹幕不影响正常观剧。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
来稿邮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