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向人民报告 请人民阅卷·示范区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基层党建示范点 乡村振兴新引擎
党建统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 年2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党建示范点 乡村振兴新引擎
本报记者 郭树勋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示范区在党建综合体建设中不断拓展新内容,开展了“立五榜、传英名、励后人”尊崇军人、崇尚英雄活动,弘扬拥军优属的优良传统。
  图为荣军堂内场景。
 
   

  示范区以实现基层党建阵地标识统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作用显著为目标,把基层党建阵地与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建设等结合起来,全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基层党建示范点,有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红色教育基地

  红色旅游火了寨卜昌

  “从大年初一到初五,每天人流不断,不时还出现道路拥堵状况。”记者近日到示范区苏家作乡寨卜昌村采访,这里的村民说。他们说:“三号院是开国将领秦基伟在寨卜昌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解放军第十五军的前身)时居住的院落,是该村红色教育基地的主要场所之一。”

  进入该院落,只见明清古民居雕梁画栋、古韵尽显。院落南屋为秦基伟曾经居住的地方,屋里陈设着当年的物件,墙壁上挂满了第九纵队的主要战绩、立功表彰等展览图表。一面绣有“太行子弟结长缨,跨河南征缚苍龙”大字的锦旗成为游客的最爱,他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这是九纵在该村成立誓师大会上,当地群众赠送给他们的锦旗。

  据介绍,1947年8月15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在寨卜昌成立,秦基伟任司令员,并举行南征誓师大会……此后,九纵指战员渡过黄河,参加解放郑州等战役,并参加了抗美援朝。

  据悉,示范区从去年开始积极打造寨卜昌省级红色教育基地,挖掘红色教育资源,相继建设了“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重温入党誓词宣誓广场、九纵及十五军军史陈列馆、十五军英雄谱、秦基伟家风馆、秦基伟广场、红色教育陈列馆等。该红色教育基地以明清古民居院落为主,分别陈列在一至五号院。此外,示范区还在该基地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村史馆、荣军堂等,并硬化了道路,修建了排水道,修复了古民居,打造了以红色教育基地为统领、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综合体。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假期期间,该村每天平均接待游客上千人。

  曾经被世人冷落的明清古村落,如今成了游客的好去处。很多游客对记者说,走进这里的街巷,他们欣赏到了明清古民居的典雅与精致,感受到了因“红色基因”而跳动的脉搏,大家聆听动人的“红色故事”,为英雄们的壮举而感动。

  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龙凤之乡”苏家作村美名扬

  苏家作乡苏家作村的龙凤灯舞起源于1812年,2006年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1984年开始,作为春节文艺会演及重大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表演节目,苏家作村的龙凤灯舞多次参加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型活动。2012年春节,苏家作村将龙凤灯舞“舞”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寻找中国龙》新闻直播节目。2014年9月12日,龙凤灯舞参加了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式演出。

  该村党总支书记毋启富是龙凤灯舞的代表性传承人。他带领乡亲以龙凤灯舞为依托,强力打造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做好这项工作,该村不断对新一代龙凤灯舞进行改良创新。具体而言,在灯具构造上,该村将不可拆卸的大型龙凤灯具改造成可拆卸的龙凤灯具,从3节、6节、9节到12节,如今可根据演出场地的大小、演出费用的多少,灵活选择灯具。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强化表演主题,将更多辅助灯具融入表演,增强龙凤灯舞的观赏性。在相关产品开发上,集中研发了一批小龙凤灯具以及与其配套的玩具,根据市场打造龙凤灯具系列产品。通过发展龙凤灯舞及其相关产业,该村进一步营造了生气勃勃、勇于创造、奋发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建综合体

  “滨水之乡”北西尚村人气旺

  北西尚村位于示范区阳庙镇,北通丰收路,南接詹泗路,交通便利。全村共有群众2500余人、4名两委成员、43名党员,还有10个村民小组和3000亩土地。南水北调渠宛如玉带镶嵌于村西,村北则有大沙河湿地,村东规划有灵泉湖,“两河一湖”环绕,该村风景秀丽。此外,该村还有全市一流的阳庙镇敬老院,有百年历史的北西尚小学……

  优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围绕这些优势,阳庙镇党委在打造基层党建精品工程中动起了脑筋。该镇党委以市委组织部提出的创建党建引领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村(社区)为目标,围绕“六个过硬”,着力打造新时代农村党建综合体。

  为此,该镇党委以北西尚村党群服务中心为中心,在村委会东边建设了以传播传统文化为载体的国学讲堂。该讲堂由5座传统民居组成,包括1座讲堂和4座陈列馆。在村委会西北部,该镇党委利用传统民居创建了村史馆和老年人书画活动中心,并将北西尚小学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整体升级,努力将其打造成文化名校。

  目前,该村的国学讲堂、村史馆、老年人书画活动中心已建成。为打造党建综合体,该镇还将北西尚村东部的文化广场进行总体设计,并将其打造成村民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依托该村西北部“两河一湖”和村里的养老院,强力打造环境舒适、生态宜居的康养基地;利用该村的油菜花节、向日葵节,打造“春有油菜花观光、夏有向日葵节、秋有农事体验、冬有民俗表演”的四季观光服务项目,并在该村西南部建设乡村田园旅游综合体,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

  “党支部+产业”

  “葡萄小镇”辛庄村奔小康

  辛庄村位于示范区文昌街道,南临南洋路,北临黄河路。2012年5月,辛庄村注册成立了共利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土地按照入股形式整体流转,由合作社经营,该村党支部书记出任合作社理事长,全力建设高效农业种植园,并在全省首家从山东烟台引进了优质葡萄品种——美国无核“红宝石”。

  示范区组织人社局积极发挥该村党支部的“产业富民”作用,以“六个过硬”创新“党支部+产业”的党建发展模式,并在全区进行推广。当前,该村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使当地“葡萄小镇”建设初具规模。具体而言,该村一是打造现代农业示范果园,由原来的800亩扩大至如今的近2000亩,建成储存量2500吨的恒温库2座。二是先进种植技术得到推广,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了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水平,园区果品成活率达98%以上。三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合作社年销售收入达2500万元,年均创造利润600万元,投资利润率为40%。四是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该村通过举办葡萄节,进一步拉长了葡萄种植产业链,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该村“党支部+产业”的远期发展规划是,将“葡萄小镇”建设成集采摘、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

  八年没有“吃饭账”

  姚郭庄村“三看”强党建

  文昌街道姚郭庄村8年来每年集体收入100万元,村财务由选举产生的2名党员、3名村民代表组成的“银监会”审核管理,财务支出中7年没有“吃饭账”;全村所有工程都由村民选出的5名村民代表全权负责管理、进料、建设等事项;全村7年没有一起上访事件,没有一起违章建筑行为,没有一起刑事案件。邻里和谐,村庄美丽,村民富裕。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人心齐不齐,关键看干部”“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村民中流传的“三看”顺口溜儿让记者感受了该村的民心导向、人气凝聚——“三看”打造的富民党建。该村曾荣获省民主法制村、市五星级农村党组织、市级文明村等称号,7年来年年被示范区党工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8年前,该村是有名的乱村、上访村。为彻底改变这种局面,2012年,文昌街道党工委领导多次对在外做生意的赵学强做思想工作,说服他回村参加村委会换届选举。赵学强是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又乐于帮助乡邻,在村民中颇有人缘和威信。在文昌街道党工委和该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毅然参加了村委会主任的竞选,并以高票当选。赵学强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城里的家搬回村里的破旧老宅,一家一户进行走访。赵学强上任时,村委会大院破烂不堪、房屋塌陷,他筹集20多万元进行建设,还建设了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棋牌室等。

  “人心齐不齐,关键看干部”。为增强党支部战斗力,姚郭庄村制定干部管理办法,全面推行全员培训、干部例会、值班轮班、代办服务等制度。大小事务,“四议两公开”;每项工作,干部带头。

  每年村里大小工程10多个,每个工程都由5名村民代表进行管理、监督,而干部一律回避,不得插手工程进料、承包等。2013年,该村进行大规模下水道建设,开挖5条道路3000米下水道,工程投资20多万元。村干部每天出义务工,而村民每挖30米有100元劳务费。由于干部带头,每户门口的下水道村民主动义务开挖,大大节省了人力、财力。目前,该村投入100多万元进行下水道的升级改造,修建雨污分离下水道,这在文昌街道尚属首家。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该村党支部积极培育致富带头人,要求每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带头发展大棚蔬菜。在党员们的带领下,该村1200亩耕地中60%种植了大棚蔬菜,成为远近闻名的芹菜、花菜种植大村。

  (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资料照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