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市中医院解放院区采访时碰到康复科主任杨明军,他热情地邀请记者看看该科新上的项目透灸。
记者跟随杨明军走进该科针灸室,一股浓郁的艾草味扑面而来,只见其中一位患者趴在艾灸床上,腰部放的马鞍式艾灸盒特别抢眼。杨明军让护士打开艾灸盒,记者探头一看,发现里面竟然放了七八壮艾炷,可谓药力十足。
“一次放这么多艾炷?”这些年的中医绝技探访,记者对艾灸这种疗法还算了解一些,可是这么“剽悍”的灸法还是第一次看到。
看到记者的疑惑,杨明军笑着说:“透灸法是河南中医药大学高希言教授在古代医家重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用灸经验,摸索、总结出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施灸方法,痛苦小,灸后不留疤痕,且疗效显著,医者易于操作,患者乐于接受。具体操作上,医生用艾炷或者特制的灸箱,运用透灸法,使热量透达至患者机体深部组织,以产生明显的灸感,从而达到气血调和、经络疏通的目的。”
“有传承依据吗?”记者问。
“这个当然!”杨明军笑着说:“晋代陈延之,唐代孙思邈、王焘,宋代庄绰等医家都很重视艾炷尺寸,提出了‘灸不三分,是谓徒冤’的理论。就是说,艾炷的底面直径要有三分大,才能完全覆盖在腧穴上,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南宋的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也提出:‘世俗用灸,不过三五十壮,殊不知去小疾则愈,驻命根则难。’而他在用灸时,动辄一二百壮,多至三五百壮。如‘中风半身不遂,灸关元五百壮’‘中消病当灸关元五百壮’‘腰足不仁,急灸关元五百壮’。宋代《太平圣惠方》中也有重灸的记载:‘凡痈疽发背,经一两日不退,须当上灸之一二百壮。’所以,透灸法是对古人重灸法的继承和发展,是更科学的一种施灸方法。另外,经多年临床验证,透灸法在治疗眩晕、头痛、脑梗死、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胃下垂、便秘、肠炎、哮喘、前列腺炎、盆腔炎、痛经、皮肤病等病症方面均有很好的疗效。”
这时,该科医生杨银凯也来到针灸室,准备为一位患者进行透灸。他告诉记者,透灸法主要通过病情来辨证取穴,然后运用特制的艾灸箱放于患者施灸部位,用充足的灸量、温度以及时间来治疗,最终使温热感不断传导深入患者机体,以至患者局部皮肤出现肌肉的跳动感,或者灸后局部有沉、舒适、胀痛等感觉,或者有流水感,直到灸至患者皮肤出现发热、汗出、花斑状时为最佳。杨银凯还说:“前段时间一位20多岁的女孩痛经两年多了,治疗效果一直不好,到我们科就诊,经辨证,患者为寒凝血瘀兼气滞型的经行腹痛。用透灸法治疗后,效果明显。治疗期间,行经无痛,面色红润,花斑变为红斑,诸症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