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电视剧《老中医》热播,一位读者致电本刊热线问:“电视剧中提到‘熟读本草,倒背伤寒。’这伤寒指的是《伤寒论》。这‘本草’是否指的是《本草纲目》?”针对这个有难度的问题,近日,记者专门到市中医院人民路院区,求教脑病科主任谢静红。
谢静红听了记者的来意,耐心地说:“电视剧中提到的‘本草’,我个人认为是《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是我国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相传起源于神农氏,秦汉时期由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这本书一直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也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而《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所著,成书于明朝。”
“这本书到底权威在什么地方?”记者好奇地问。
谢静红进一步解释:“这本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天相合。同时,作者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3类,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书中提到‘上药120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中药120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125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下品中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另外,《神农本草经》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所谓君臣佐使,本为旧社会中的不同阶层成员,有不同的职能与等级,药物学将其借用来说明药物在配伍中的不同角色,如上品药为君药,中品药为臣药,而下品药为佐使药。再者,书中共总结了7种用药的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认为对此‘七情’要‘合和视之’,这便是‘七情和合’的配伍原则。可以说,‘君臣佐使’‘七情相合’的原则现在中医还在普遍运用。”
最后,谢静红告诉记者,《神农本草经》中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与采制、炮制方法以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等都有涉及,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物学的知识体系。熟读“本草”确实是中医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