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8年,全市人社系统攻难点、抓重点、创亮点,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就业创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人才活力更加凸显,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劳动关系更加和谐,人社公共服务得到优化,人社扶贫成效明显,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和省、市级表彰100余项。各县(市)区人社工作多点开花,亮点纷呈,5个县市区作了典型发言,在此进行集中报道,敬请关注。
沁阳309个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贫困劳动力
本报讯(记者杜玲)2018年,沁阳市精准落实公益性岗位兜底政策,重点开发环境卫生、治安巡逻、脱贫攻坚等公益性岗位,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等“三无”人员实现就业脱贫,走出一条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路子。当年安置公益性岗位309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121万元。
工作中,沁阳市制订了《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安置实施方案》,按照“谁使用、谁管理”的原则,制定考勤考核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考勤考核情况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沁阳市人社局组织9个扶贫工作小组走进贫困村,面对面宣讲政策,联合各乡镇(办事处)人社所上门服务,实现贫困户足不出村就能办好所有手续。
该局动员各村公益性岗位安置人员组成公益事务服务队,负责村里环卫、治安巡逻、秸秆禁烧等公益事务。一些有能力、有文化的贫困劳动力被安置后,带动了其他人就业,实现了靠公益性岗位“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成为脱贫致富、建设美丽乡村的一支生力军。
武陟出实招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本报讯(记者杜玲)2018年,武陟县人社局创新工作方式,增加资金投入,拓宽就业途径,强化服务抓手,全面推动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
为满足劳动者对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求,该局创新工作方式,打出就业帮扶“组合拳”,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发布企业用工信息;开展就业定制服务,在县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上开辟“学技术找工作”专栏,对有求职需求和技能培训需求的人员提供“一对一”定制服务,破解就业难题。
该局整合就业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去年为884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60.92万元,为14名政府购岗人员发放岗位补贴、社保补贴28.896万元,为85名大学生发放就业见习补贴58.46万元;对农村贫困劳动力“零就业家庭”托底安置就业,去年在全县164个村托底安置贫困“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299人,县财政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岗位补贴。
示范区建立冒领社保待遇核查联动机制
本报讯(记者杜玲)去年8月,示范区建立冒领社会保障待遇核查联动机制,截至去年年底,堵塞死亡冒领城乡居民养老金行为298起,追回42人养老金11万余元,清理暂停发放生死不明人员养老金301人。
加强生存认证年检手段。2017年,该区推出了人脸识别生存认证模式,城乡居民待遇领取人员足不出户,便可借助智能手机下载生存认证APP自行认证,既方便了待遇领取人员,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建立健全核查联动机制。示范区建立与公安、民政、财政等部门的核查联动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有力保障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落实冒领追回制度,一旦发现冒领养老金行为,立即停发待遇,并由其所在行政村负责追回冒领待遇及罚款;加大监督惩处力度,对骗取或伙同他人骗取社会保险金的,坚决依照相关法规追究其责任;强化督导核查,人社、公安、民政等部门对死亡、双户口等冒领待遇的未注销户口人员进行重点督查核实,提高了死亡人员的户口注销率。
马村区打好“三张牌” 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
本报讯(记者杜玲)马村区人社局打好“三张牌”,探索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有效途径,使该区建筑领域农民工欠薪案件从2015年的11起下降至2018年的4起,并逐年呈下降趋势。2017年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因讨薪引发的围门堵路事件,绝大部分欠薪案件通过调解得到了妥善解决。
打好“荣誉牌”,压实建设单位的主体责任。为更好地发挥建设单位在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上的主导作用,马村区人社局对建设单位打出了“荣誉牌”,与建设单位探讨出现欠薪的原因及对建设单位带来的不利后果,要求建设单位从珍惜自身荣誉出发,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支付全程的监控把关。
打好“提示牌”,及时告知问题企业总部。该局联合公安、住建等部门,及时向施工单位总部邮寄《关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函》友情提示,多数单位收到信函后,都表示主动配合政府部门工作,妥善安排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2016年以来,该局向问题企业总部发函14封,收到回复13封,避免欠薪事件发生11起。
打好“利剑牌”,坚决惩治“老赖”不手软。该局在受理农民工欠薪案件时,对有恶意欠薪倾向的案件同步立案,作好向公安机关随时移交的准备。2015年以来,立案移交农民工欠薪案件3起,网上追逃3人,刑事拘留1人,上“黑名单”企业5家,追回农民工工资1000余万元,对欠薪“老赖”和不良企业起到了震慑作用。
孟州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沃土
本报讯(记者杜玲)2018年,孟州市人社局充分发挥创业担保贷款在推进就业创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创新管理模式,优化服务流程,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沃土,全年共发放创业贷款1.55亿元,带动就业4060多人,吸纳民间投资3亿多元,位居焦作市第一,再创历史新高。
完善三大机制,确保“贷得多”。该局强化宣传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落实跟踪回访制,形成创业担保贷款强大影响力。去年印制和发放各类创业宣传单(册)1.5万多份,做到政策家喻户晓、众人皆知。该市人社局与财政局、经办银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创业人员开展创业培训,加强跟踪服务,确保创业成功率。
抓好三个重点,确保“用得好”。该局创新举措,扩大反担保人员范围和贷款金额;提升贷款质量,建立健全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管理制度,把好贷前、贷中、贷后三关;对乡镇(街道)人社所、24个贫困村协管员和村级公益性岗位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进一步规范担保基金、贴息资金使用与管理,确保创业担保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安全运行。
落实三项措施,确保“收得回”。该局严格审查程序,严把贷前调查准入关、反担保能力确认关和贷款审核推荐关,从源头上预防新的逾期贷款出现;加强贷后管理和跟踪服务,及时掌握贷款的使用情况;整合部门力量,上门清收逾期贷款,成立清收小组,对逾期时间长、无还款意向的逾期者起诉到法院,依靠法律手段追回欠款。
全市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123人,人才总量达到57.5万人。
2018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5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07万人。全年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亿元。全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4.2万人次。
全市贫困家庭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力累计实现就业2.32万人,就业率达99.8%,比省定年度目标高出19.8个百分点。贫困群众社会保险参保率连年保持100%。
全市新增专业技术人员职称2462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751人。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850人。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等级考核,合格1518人。招募“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33人。
全年受理行政审批事项6163件,按时办结率100%,行政审批受理工作零差错、零投诉。全市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248起,结案1192起,法定时效内结案率达96%。
企业退休人员、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年人均分别提高1548元、1608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年人均提高216元。失业保险金标准年人均提高1920元。
全市五项社会保险参保达673万人次。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分别达到217万人、36.7万人、36.5万人。
制图:车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