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萱
实习生 李颖慧
济水无声演绎古城风韵,黄河无弦蕴藏百世风华。
在黄河与古济水的滋养中,偏安温县招贤乡一隅的司马家族故里、千年古村安乐寨自有浓厚的家国文化。
3月14日,风和日丽,记者再访安乐寨村。护城河内,厚重的千年古城墙斑驳如影。遥想1700多年前,司马懿大将军曾站在这里,远征辽东,风姿伟岸,举杯痛饮,告慰乡邻。他说:“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济八方。告成归老,待罪舞阳。”千年铿锵之声犹在耳畔,是满满的家乡情结,是满满的治国抱负,是满满的家国情怀。
文化需要传承,传承就是力量。
时间转到了1700多年后的新时代,在司马懿曾经驻足的城墙脚下,又现“兄弟书屋”。这处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王梦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王梦恕,以及焦作大学教授王梦周三兄弟捐赠的“兄弟书屋”,书香如菊,沁人心脾,已成为传承、传播家国文化的新载体。
从司马懿到王氏三兄弟,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者,都是土生土长的安乐寨村人,骨血里都维系着这方水土所给予的文化底蕴,都有着对家与国的依恋与责任。
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独特的家国文化如今正在这个小村庄里与时俱进。
那么,安乐寨村独特的家国文化究竟“独”在哪里?
在安乐寨村史专家、“兄弟书屋”管理人员王梦醒的带领下,记者怀着崇敬之心走进“兄弟书屋”。该书屋为三进院,每进院均有一间堂屋、一间侧房和一处空院组成,院与院间由窄窄的胡同连接,院中栽植绿树,且书屋紧靠古城墙、护城河,整体布局朴实、雅致、幽静。这本是王氏三兄弟的祖宅,后改作“兄弟书屋”。
一进院,记者便看到一面足以令安乐寨村人骄傲的光荣墙,这面墙上记录着该村从清代至现当代所出之英才。
王梦醒告诉记者,除王氏三兄弟外,新中国成立后,从安乐寨村走出去的国家级杰出代表人物还有兵器工业专家、兵器工业部教授级原高级工程师杨文升,著名医学家、河北中医学院院长、教授杨医亚,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梦飞,获农业部“爱国丰产模范”奖的全国植棉能手王文涛,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人大代表王秀梅,以及全国“孝亲敬老”模范、安乐寨中心学校学生武苗苗等。“兄弟书屋”投入使用10年来,安乐寨村考上各类大学的有200余人,出了40多位硕士研究生、博士,还有处级以上干部47人。
王梦醒自豪地说:“求学成才的安乐寨村人从不忘记家乡,不忘记祖训,做学问、做官都很守规矩,这就是一种文化传承。”
本心教育,初心教育,是安乐寨村家国文化的独到之处。
在“兄弟书屋”正迎面,王梦奎题“眼界常自读书开,丰收须从勤劳得”,作为家风家训、村风村训。“兄弟书屋”正堂高悬“德庇桑梓”匾额,这是清同治年间,安乐寨全体村民赠给王氏兄弟先祖王德敏的匾额,以此歌颂他捐资修筑城墙之功德,也向后人传递着“以德服人”“以德做人”的道理。如今,“兄弟书屋”已是市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该书屋墙壁上又书“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的训诫。
在家国文化的滋养中,儿时的王梦奎虽生活在战乱动荡之中,可从小立志求学、报效国家。王梦恕从小喜好练武强身,希望做一个除暴安良的侠士……这种家国文化的传承,造就了今日安乐寨村的文化影响力。
据了解,“兄弟书屋”投入使用10年来,已有约2万人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其中还有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参观者。许多人从书屋受益,“兄弟书屋”收到感谢信200余封。“兄弟书屋”文化活动已影响到了焦作3个县的6个乡镇32个村庄。
近年来,安乐寨村又以“兄弟书屋”为平台,多次开展“我与书屋”征文启事。让书屋建设与当下脱贫攻坚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帮扶贫困学生、困难群众。为弘扬爱家、爱国精神,安乐寨村还设立标准,先后评选了100多名“好媳妇”“好儿子”“好婆婆”,以正家风、村风、民风。安乐寨村年年被县、乡评为社会主义“文明村”。2018年,安乐寨村还在全市党建观摩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振家风,立村风,正民风。在家国文化的传承中,千年古村安乐寨立起了文化新风尚,小村庄也有了大情怀。
3月7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宫松奇到温县调研宣传文化思想工作时强调,要将“兄弟书屋”和温县的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示范带动,将重视人才、重视家教、重视家风的传统进一步升华。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吾辈虽生晚,本心向明月,这或许正是千年古村安乐寨传递给今人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