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萱 实习生 李颖慧
何为吟诵?今人多数解义为“有节奏地朗诵诗文”。实则不然,吟诵,在我国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其内涵十分丰富。
胡天龙,焦作市朗诵与语言艺术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朗诵与阅读联盟会员。2018年11月,在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焦作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我市大型诗歌吟唱比赛中,胡天龙表现抢眼。
在一首《走进新时代的秋天》的诗歌中,胡天龙将怀梆戏、怀川话、怀川民谣与现代诗歌相融合,且吟且诵且唱,仿古人长风,平长仄短,依字行腔,以声传韵,让听众大饱耳福,也让许多人再次看到了传统吟诵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首诗、一阕词、一腔韵味、满腹情愁,中国人的内心情感在诗词中酝酿,在吟诵诗词中宣发。
两年前,胡天龙接触到了传统的吟诵文化。两年后的今天,他便自觉成为焦作传统吟诵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谈起吟诵文化,胡天龙打开了话匣。
他介绍,吟诵,是汉文化圈中人们对汉语诗文的传统诵读方式,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时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到这些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吟诵和朗诵从词义、技巧、作用方面有着极大区别。对于吟诵者来说,吟诵一篇古诗文,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要在深刻理解作品的内容、情感、写作技巧及其作品背景与作者的身世的基础上,通过声音来表现与传达作品的内涵,放大和强调其中的某些要点,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对于吟诵者来说有着极高的要求,对所吟诵文体的了解,对内容的充分理解,对声调格律的把握,三者合一才会构成悦耳的吟诵。
“当吟诵大好江山的诗词时,我心胸开阔;当吟诵闺怨诗词时,我的情绪随之起起落落;当吟诵‘也傍桑阴学种瓜’的诗句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恬淡与宁静。打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每当我看到现场听众如痴如醉的表情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传播吟诵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把所学的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让吟诵文化感染今人的情操。”谈起吟诵时的切实感受,胡天龙有些“走火入魔”。
从2018年全市大型诗歌吟唱比赛归来后,胡天龙且吟且诵,开始了传播吟诵文化的崭新旅途。
胡天龙告诉记者,怀川历史文化厚重,用怀川话唱怀川民谣别具一格,与吟诵文化结合起来,吟诵司马懿、韩愈、李商隐等怀川名人名篇更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吟诵文化在焦作大有可为。
然而,吟诵文化在焦作的发展开局不利。在传承、传播吟诵文化的过程中,胡天龙发现,许多人并不了解吟诵文化,常常将吟诵文化等同于朗诵或演讲,吟诵技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讳莫如深。
胡天龙说,近些年来,国学文化深入发展,而作为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吟诵文化应当被更多人所了解,让吟诵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成为人们学习国学文化的一扇窗。
吟风诵月思古今。在胡天龙的介绍下,阵阵吟诵清风正在怀川大地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