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
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的形式主义问题,不仅影响工作效率和公信形象,也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要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俯下身子实干苦干,来不得半点虚功花招。
党中央将2019年定为“基层减负年”并提出具体措施,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也为各地各部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指明了方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各级政府要坚决反对和整治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让干部从文山会海、迎评迎检、材料报表中解脱出来。
纵观这份《通知》,有三个关键词让人印象深刻。
一是务实。对于减负,《通知》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直击要害,抓住基层普遍存在的作风顽疾。比如,有的地方出台政策,开展活动,往往喜欢让下面层层制订实施方案。很多时候,基层只是改个名字,几乎全文照搬上级文件。这种重复性劳动,除了浪费纸张、增加工作量外,并没有实际意义。对此,《通知》专门指出“除有明确规定外,不再制定贯彻落实意见和实施细则”。务实,还体现在一系列量化标准为减负划出了硬杠杠,包括“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文件和会议减少30%~50%”等,都是实打实的“减负礼包”。
二是松绑。《通知》积极回应广大基层干部的关切,力争把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提供材料的忙乱中解放出来。过去,有的部门过于注重痕迹管理,有些干部走访群众,只顾着拍照发群,无心倾听诉求、解决问题。为此,《通知》明确指出“不得简单将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不得以微信工作群、政务APP上传工作场景截图或录制视频来代替对实际工作的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基层干部松了绑,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未经批准不得要求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以及部门一把手参会”,也有助于减少重复检查、陪会现象。
三是关怀。对于基层干部来说,除了有形的工作负担外,无形的心理负担同样值得关注。一些失实举报让党员干部蒙受不白之冤,难以自证清白,容易挫伤工作积极性。一些党员干部在锐意改革的同时,又担心“枪打出头鸟”,怕犯错误被“一棍子打死”。《通知》要求,“及时为干部澄清正名,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正确把握干部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错误的性质和影响,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建立激励关怀和容错纠错机制,可以有力打消干部的后顾之忧,使其在工作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