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焦师之声丨新媒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改革,激发蓬勃活力
怀川,四水同治开启治水兴水新时代
第一次焦晋在新媒体上“秀恩爱”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3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怀川,四水同治开启治水兴水新时代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上接第一版)今年3月15日,我市成立了四水同治工作领导小组,王小平任第一组长,徐衣显任组长,24个市级领导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根据重大工程分设12个建设组,建设组长、副组长均由市级领导担任。我市及时研究出台了《关于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意见》《焦作市四水同治三年实施方案》,明确了各项工作的职责分工、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工作措施。

  唯有高点定位,才能谋取新篇。为了谋划好四水同治工作,我市采取了四大举措:集思广益共谋划,市县两级领导指方向、听汇报、作指导,相关单位群策群力、精心研究、抓细抓实,水利部门派专人到徐州实地学习水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查找问题补短板,补齐南水北调水资源利用少、城区河道标准低、南水北调城区段左岸排洪不畅、城区水源单一等短板;着眼当前谋长远,即从现实急需、投资见效快的项目入手,又从长计议规划储备项目,构建我市系统完善、安全高效、清水绿岸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我市共谋划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除涝、水系连通、水污染防治等8个大类64个项目,总投资278.94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73.12亿元,3年计划完成投资195.2亿元。其中,省涉及焦作的重大水利项目2个、重大工程10个,县(市)区重点工程52个。水资源配置类项目21个,总投资121.2亿元;水生态修复类项目22个,总投资123.87亿元;水环境治理类项目12个,总投资14.9亿元;水灾害防治类项目9个,工程总投资18.97亿元。

  谋划的省涉及我市的重大水利项目中,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成后,我市年可引黄河水1.6亿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47万亩、补源面积20万亩。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建成后,我市年可引黄河水0.55亿立方米,新发展灌溉面积33.4万亩,同时可为人民胜利渠、大功灌区、武嘉灌区输水。

  谋划的市十大工程分别是:大沙河城区段生态治理工程、新河生态治理工程、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工程、南水北调城区段左岸防洪影响处理工程、九渡水库工程、南水北调干渠与城区水系连通工程、焦作城区水源工程、焦作城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焦作市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灵泉湖工程。其中,大沙河城区段生态治理工程、新河生态治理工程、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工程、南水北调城区段左岸防洪影响处理工程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6.5亿元。

  谋划的县(市)区重点工程52个,总投资77.43亿元。目前已开工24个,2个已完工,累计完成8.9亿元。

  打造精品,既是四水同治的内在要求,又是我市奋力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现实需要。基于这种战略考量,我市依托大沙河、南水北调城区河段、新河等城市河道,精心谋划了四水同治一大批精品工程。

  大沙河城区段生态治理精品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10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0.5亿元。计划5月份开放南海路滨河公园、银杏景观长廊、黄河文化公园、大沙河水利文化长廊、中原路节点公园等5个节点公园,年底前全面完工。工程建成后,河道防洪标准将提升至50年一遇,两岸生态绿化面积达4600亩,出境断面水质得到保证,届时,长达10公里的大沙河城市生态文化水岸、滨水景观带将呈现给市民。

  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精品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元,今年计划完成投资12亿元。计划6月份完成南通路至民主路段;9月份完成普济路至焦东路段;年底前完成全段绿化工作,完成纪念馆工程建设,第一楼工程完成70%。“以绿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以南水北调精神”为主题的带状开放式生态公园今年将全面向市民开放,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下篇 上下同欲,一幅大美焦作的壮美画卷

  唯有干在实处,才能干出别样风采。3年来,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我市以“防洪、生态、景观”综合性河道建设为重点,坚持柔性治水,采取生态护坡、沿岸绿化、景观建设等措施,一批精品工程、示范工程、亮点工程正在呈现。这些精品工程对促进全市四水同治工作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去年11月30日,我市顺利通过行政验收,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水资源、水生态,通过内引外联,干城变水城。

  我市把引水入城、聚水润城,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作为水生态文明和四水同治的重点来抓,水生态工程涉及全市11个县(市)区,其中城市生态水网面积达214平方公里,通过整治城区河道,建设引水、调蓄工程等,形成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水系格局。

  为了实现内部大循环,我市把博爱、中心城区和修武连为一体,利用城区6条纵向河道,与南部的新河、大沙河、蒋沟河、引黄入焦干渠以及灵泉湖等河库交织贯通,营造滨河景观,构建大循环的城市水系。

  为了实现外部大联通,我市借助周边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南引丹江水、黄河水入城,北蓄天上水调节,西用过境地表水,融汇进城入水系。

  艰辛努力换来丰硕成果——

  承载几代人梦想的引黄入焦工程,引来了黄河水、沁河水,每年引水3000万立方米,为我市工业、农业、生态和景观提供用水,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

  丹江水、黄河水、沁河水、丹河水“四水润怀川”。继修武、武陟、温县、博爱人民吃上丹江水后,市城区苏蔺水厂已经建成运行,部分市民喝上了南水北调水,府城水厂正在加紧建设,更多市民吃上丹江水就在眼前。2017年,我市首次实现了南水北调生态供水,18天供水180万立方米;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60天,补水4600万立方米。

  水环境、水灾害,通过聚水润城、黑臭水体治理、北山生态综合治理等行动,水清、岸绿、景美成了大美焦作的底色。

  穿城而过的大沙河,从一条臭水河变成了城市公共生活的大美舞台。为了把大沙河打造成焦作人的“母亲河”,我市将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的功能定位,确定为“怀州林水特色的中原名河,融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生活舞台”,通过优化大沙河滨水环境,拓展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打造依水复绿、重建生境的生态沙河;还河与民、通畅可达的开放沙河;林水智慧、创意新生的文化沙河;城水相依、水陆共舞的活力沙河。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全长35公里,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治理、生态绿化及景观建设三大板块。高起点的功能定位、大手笔的建设内容,一条多彩“母亲河”特别是10公里长的城区核心滨水景观带,在山阳横空出世,成了我市城水融合新典范,美丽焦作新亮点,中原名河新景观。这条生态与文化、景观与水利相结合的滨水景观带,结束了城区没有一条大河的历史。

  龙源湖公园作为焦作地标,从低洼易涝盐碱地到美丽公园的华彩蝶变,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水环境的改善,更是我市把“生态福利”留给百姓的真实写照。龙源湖公园前身叫龙源湖乐园,始建于本世纪初,是我市为打造城市之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而建的。该公园是在城南大片低洼易涝盐碱地上建起来的,占地1700亩,水面700亩。近几年,我市在多次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的同时,通过引黄河水、丹河水和南水北调生态供水,将一湖死水变成了清水、活水。一个文化品位高雅、水景变化丰富、全开放性的大型公园成了焦作的城市地标。

  全面推行河长制、农村安全饮水等,在水管理、水安全方面多点发力,成效喜人。

  去年以来,我市河长制工作实现了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的转变,特别是通过开展以加强河长巡河和开展河流清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打击非法采砂、河湖“清四乱”等专项整治行动,河长制工作实现了从“见河长、见湖长”到“见行动、见成效”。2017年,我市全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共设河长1754人。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大力开展河长巡河工作,市第一总河长王小平,市总河长徐衣显率先垂范,多次巡河。全市市级河长巡河33人次,县级河长巡河638人次,乡级河长巡河7563人次,村级河长日常巡河6万余人次。同时,着力解决河湖治理保护问题,全市通过河长巡河共发现解决问题1300余处。

  专项行动是我市河长制工作的重头戏,去年以来,共开展河流清洁百日行动、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行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专项整治行动、城镇生活污水专项整治行动、农村生活污水专项整治行动、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整治行动、非法养殖非法捕捞专项整治行动等11个专项行动,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饮水安全是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退出的必须条件。我市紧盯贫困村饮水安全短板,把突出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作为脱贫攻坚的硬仗来打。去年,投资1361万元,对孟州、温县、武陟、修武4县(市)66个村3.2万贫困人口,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投资1227万元突出解决了20个贫困村水利设施薄弱问题。今年年初以来,又投资1007万元,对武陟、温县、博爱和沁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截至目前,4个县市的项目工程全面开工,建成巩固提升工程132处,对173个村25.5万人的饮水标准进行达标提升,其中贫困人口9512人。

  四水同治在路上!我市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