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档案
刘雨平,南京大学博士,长期从事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先后担任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扬州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现为扬州大学建工学院副院长、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主要观点
交通方式决定了城市的最大规模
城市就像一个有机体,会生长、变形,甚至萎缩、死亡,那么驱动城市形态变化的动力及其机制是什么?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趋势如何?我们能否预知城市未来的形态?
城市形态演变动力有经济与人口增长、产业发展与用地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与产业迁移、土地开发激励等。
城市形态影响因素有地形地貌条件、交通方式、制度与政策、规划干预等。其中,交通方式决定了城市的最大规模。
城市发展战略演变的趋向是优化提升
1958年到1960年,扬州城市用地扩大3平方公里,到1966年,再扩大1平方公里,几乎全部为新增工业用地,新建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但其中住宅面积只有8万平方米。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扬州城市发展战略发生变化,1992年定向扩张“西进南下”,跳出老城,建设西部、南部开发区;2001年多点扩张,设立新城西区,建设工业区“一区五园”;2011年系统扩张“江广融合”,建设广陵新城、江都撤县建区,设立科技新城;2015年至今优化提升,“八老”改造、旧城更新,城市进入新一轮开发。1995年前后,该市分别制订瘦西湖风景名胜区规划和老城区保护规划,采取“放气球”的方式控制瘦西湖周边建筑物高度,要求老城区开发遵循五项原则、七个不准。
以公园城市建设为重点
城市建设由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
2015年以来,扬州市以公园城市建设为重点,强力推进“111”工程,即建设10个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体育公园、100个社区公园、1000个全民健身中心。
扬州市出台江苏省首部关于公园的法律,规定了各级政府在公园规划、建设、管理中的责任,明确了公园主管部门和管护单位的具体责任。
扬州市提出中央生态活动区(CAD)的概念,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以下目标:全市建成9个生态中心,每个城市片区有一处市级公园,市民步行10分钟可到达一处社区公园、开车10分钟可到达一处区级公园。
扬州市整合蜀冈生态片区、江淮生态走廊、仪扬河—夹江生态廊道三大片区,建设环古城公园,使城区公园数量大幅度提升。2000年以前,该市中心城区公园以专类公园为主。2015年以来,该市形成了新的城市公园体系,细分为市级公园、区级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专类公园等。
提升城市魅力 促进产业发展
实现城市繁荣
2000年以来,扬州市采取多种模式,大力实施古城更新和旅游开发项目,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建设民居客栈,涌现出皮市街、仁丰里、东关街等一批明星街巷,古城魅力逐步呈现。该市未来建设重点在高速公路围合的范围内,力求形成集中但富有弹性的空间结构,通过填充式开发和空间优化进一步提高城市品质,突出城市特色,重塑湖、城、河新格局,实现城市繁荣,带动区域整体进步。 (本报记者郭树勋整理)
教学关键词
●驱动城市形态变化的动力及其机制是什么?城市形态演变动力有经济与人口增长、产业发展与用地需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与产业迁移、土地开发激励等。
●城市形态演变的总体趋势如何?三维空间加上丰富多彩的人口活动构成了城市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