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传胜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是由中国抗癌协会1995年倡导发起的,规定每年的4月15日至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简称“4·15”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是第25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本次的主题为“科学抗癌,关爱生命”,副主题为“抗癌路上,你我同赢”。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记者采访了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市抗癌协会会长杨永国。
“国家癌症中心最近完成的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病例392.9万例,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肺癌、肝癌、上消化系统肿瘤及结直肠癌、乳腺癌等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杨永国说,“从国家癌症中心统计的肿瘤发病年龄可以看出,肿瘤的发生和衰老密切相关,是人从出生到衰老这个过程中整个免疫力下降的一种表现。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没有必要去惧怕肿瘤,就像我们没有必要去惧怕衰老一样,应该把衰老跟肿瘤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去理解,这是对肿瘤的一个正确的看法。”
杨永国指出,大部分癌症是人体细胞在外界因素长期作用下,基因损伤和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果,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从正常细胞发展到癌细胞通常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的时间。国际先进经验表明,采取积极预防(如健康教育、控烟限酒、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等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显著效果。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通过保持个人卫生和健康生活方式、接种疫苗等方式,可以避免感染相关的细菌和病毒,从而预防癌症的发生。
“不过,癌症的发生是人全生命周期相关危险因素累积的过程。癌症防控不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要尽早关注癌症预防,从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烟草、酒精等致癌因素,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杨永国提醒道,“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的常见癌症。比如,使用胸部低剂量螺旋CT可以检查肺癌,超声结合钼靶可以检查乳腺癌,胃肠镜可以检查消化道癌等。针对常见癌症进行的身体检查,其目的是让群众知晓自身患癌风险,发现早期癌症或癌前病变,并进行早期干预。癌症的治疗效果和生存时间与癌症发现的早晚密切相关,发现越早,治疗效果越好,生存时间越长。不过,癌症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不要轻信偏方或虚假广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杨永国表示,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肿瘤防治事业上积极探索、率先垂范,举全院之力,在肿瘤诊治领域持续发力,以此回应公众对减少癌症发病和死亡的强烈期盼。为了解我市肿瘤发病特点,指导我市肿瘤防治工作,该院近年来积极开展系统性肿瘤登记工作。目前,该院近3年住院治疗的癌症患者中,乳腺癌以7437例高居首位,肺癌以2889例位居第二、肠癌以2479例位居第三、胃癌以1701例位居第四、食管癌以1571例位居第五。为提升我市区域肿瘤诊疗水平,近年来,该院引进的肿瘤诊疗设备陆续投入使用,带动该院各学科发展: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胃造瘘、食管癌前病变及早期食管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基于流式细胞仪进行宫颈分泌物的检验、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纳米炭在甲状腺癌手术中的应用、乳腺微创旋切术、早期宫颈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妇科肿瘤的三维腔内放疗等技术均填补了我市医疗领域的技术空白。同时,该院利用PET-CT大力开展新项目、新业务,积极筹备建立甲状腺癌治疗病房。
此外,该院还着力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医院,提升癌痛治疗水平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管理水平,规范肿瘤诊疗管理,有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加强与中美(河南)荷美尔肿瘤研究院等机构的深度合作,并邀请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专家到该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院还开创我市肿瘤诊疗新模式,选派不同学科的专家围绕患者进行会诊,然后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一站式”解决患者的病痛。
杨永国介绍,为提升公众对癌症核心知识的知晓率,实现对癌症的有效防控,市抗癌协会将于4月19日在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前举行大型义诊活动。届时,该院肿瘤内科、消化内科、妇瘤科、甲状腺乳腺科、心胸外科、普外科、中医科、分子诊断科、康复医学科、全科医学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心理咨询等科室专家在现场为患者进行义诊。当天,该院“爱来癌去”健康俱乐部还将开展“食之味,爱相伴”活动,普及科学防癌理念,引导公众远离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技术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杨永国说,“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三级预防来防控癌症,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