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聘礼的钱还是凑不够,要把叔叔从海拔6000米高的山上摘来的冬虫夏草拿出来卖,价格是100元一根……”老家逼亲的穷苦“虫草姑娘”身后,竟是一场请君入瓮的骗局。浙江省义乌市警方日前打掉一个网络诈骗团伙,跨省抓获李某、钟某、夏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目前已有14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据《焦作日报》)
在网络欺诈的各种套路中,贩卖焦虑和怜悯是不法分子屡试不爽的手段。我国网民基数巨大,即使上当受骗属于小概率事件,诈骗犯罪团伙仍能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虫草姑娘”事件属实的话,那位姑娘的遭遇着实令人同情,更何况她还是个未婚的姑娘,可以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诈骗犯罪团伙正是利用了这些“泪点”“痛点”“痒点”,杜撰了一个凄惨离奇的感人故事,很多人直到钱财被骗后才恍然察觉“虫草姑娘”是个有“毒副作用”的虚构人物。
事实上,这样的骗局一直在网络世界上演,从“卖茶女”到“虫草姑娘”,“误加”他人微信、拉近双方感情、骗取对方打款、最后“拉黑”受害人,类似的行骗模式几乎如出一辙,但愿意为此埋单的人仍然前赴后继。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思考的社会问题。
梳理近年来的网络诈骗案,我们发现一种“剧情”失效后,诈骗犯罪团伙会很快更新“剧本”,让诈骗伎俩“变脸”,又可以突破人们的心理防线。在这样一轮轮的“骗术轰炸”下,社会的道德与良知被不断消耗。这次也如此,“虫草姑娘”把人性的优点变成了弱点,很多人会把怜悯、同情等内心的良善之情包裹得更严,甚至变得越发麻木,让社会道德沦陷。
优点当发扬,弱点当摒弃。人性的优点让我们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对诈骗伎俩产生“免疫”能力,绝不是要我们把人性的优点当弱点扔进生物进化的垃圾堆。相反,只有让社会良心深植于大众心底,我们才能不断增强抵御网络诈骗的能力。为此,公众需要擦亮识破骗术的双眼,监管部门更应该把防范、宣传和教育工作做得更加精准到位。
抛砖引玉!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分析行骗者和受害者的特点,开展更具针对性的防范工作;有必要将宣传舆论的阵地前移到网络覆盖不充分的人群,因为他们才是知识普及的盲点……
总之,在防范网络诈骗的战斗中,我们要守住社会良知这道底线,莫让人性的优点变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