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0日是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这是国家卫健委为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而设立的一项重要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母乳喂养这一观念。在今年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中医健康会客厅》邀请市中医院妇产科主任刘春思,给大家普及母乳喂养方面的知识。
主持人:刘主任,请给大家介绍一下母乳喂养有哪些好处?
刘春思: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使宝宝减少患病机会,预防各类感染。比如抗体,这个抗体是孩子正常饮食里没有的,生活周围会有很多的细菌,大人感染以后可能会产生抗体,然后通过乳汁传送给孩子,让孩子拥有抗体,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此外,母乳喂养还具有减少过敏、预防肥胖、增强智力发育等好处。
母乳喂养除了对宝宝有很多好处外,对产妇也有诸多好处,比如母乳喂养可刺激产妇宫缩,促进产后恢复;母乳喂养可以延迟月经,起到避孕的作用,降低乳腺癌和卵巢肿瘤的发生率。除此以外,母乳喂养还有助于母亲和孩子的情感联系。
主持人:为何要设立全国母乳喂养宣传日,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母乳喂养这一观念呢?
刘春思:在坚持母乳喂养的道路上,总会出现“拦路虎”。从个人层面来讲,孕期心理准备缺失、产后住院期间开奶方法不当、6个月后对母乳质量产生怀疑……这些因素会在不同阶段对母乳喂养产生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讲,除了奶粉、婴幼儿食品等母乳代用品的过度营销外,工作压力大以及支持母乳喂养的公共设施缺乏,都是导致母乳喂养率明显下降的重要因素。
母乳喂养不仅仅是一个卫生问题,更关乎国家未来,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如今,随着母乳喂养科普宣传的增多,社会各界对母乳喂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火车站、医院、商场等不少公共场所都设立了母婴室,解决了公共场所哺乳难的问题。另外,一些工作单位为母乳喂养提供支持,允许哺乳期女职工有弹性工作时间和弹性工作方式,以充分保障哺乳期母亲在恢复工作后能够继续母乳喂养。只有全面调动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单位、社会和家庭的力量,建立多方联动的母乳喂养支持体系,共同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才能有效改善我国的母乳喂养状况,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主持人:奶水不够,喂点奶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不少这样的话,而且不少妈妈之所以放弃纯母乳喂养,是因为母乳不足。对于这一问题,中医有什么好办法吗?
刘春思:产后乳汁不足,中医上叫缺乳。在缺乳治疗上,中医有着独特的优势。中医认为,产后缺乳包括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多为气血虚弱,乳汁化源不足所致;实者则因肝气郁结或气滞血凝、乳汁不行所致。针对缺乳,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外治可以采用按摩穴位、理疗催乳等方式;内治可通过服用中药疏肝理气、气血双补等方式进行调理。除了用药治疗外,产妇还可以喝些催乳汤,如鲫鱼汤、猪蹄汤等。
主持人:在母乳喂养期间,该如何判断母乳量是否充足?
刘春思:父母可以通过观察新生儿的喂养次数、小便次数等具体情况来判断,如果婴儿每天能吃8~12次奶,皮肤充满弹性,眼睛明亮,精神足,那就说明婴儿是吃饱了。婴儿在前3个月可以按需母乳喂养,3个月后可以逐渐定时喂养,间隔3个小时喂养1次,让婴儿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而那些担心自己无法满足宝宝需求的妈妈们也要对自己有信心,出生第一天宝宝的胃仅有一个玻璃珠大小,在母体中储存的营养以及妈妈的初乳已经能够满足宝宝的需求。因此,在月子里不必特意添加奶粉,应该让新生儿多吸吮妈妈的乳头,促进乳汁分泌。
主持人:哺乳期,乳腺炎是妈妈在母乳喂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难题,该如何去解决呢?
刘春思:乳腺有很多腺泡,腺泡就是产生乳汁的地方,乳汁没有排空,就能摸到肿块,如果这时恰逢细菌感染,就会患乳腺炎。关键在于预防,要保证乳汁通畅,避免产生淤积的情况,有时候可以采取人工的方法,从乳房根部向前推,把乳汁尽可能排空。此外,一些新手妈妈由于对哺乳姿势很陌生,还会造成乳头皲裂、堵奶等问题。其实,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有个口诀:胸贴胸、腹贴腹、下巴贴乳房。
主持人:在母乳喂养时,需要注意哪些禁忌?
刘春思:生气时不宜喂奶;运动后不宜喂奶;喂奶不宜喂单侧乳房,因为婴儿的吸吮有利于乳汁的分泌,减少一侧的吸吮,就会导致乳汁分泌量减少;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和油炸食物,禁止吸烟、喝酒;保持情绪稳定;要谨慎用药。
主持人:母乳喂养持续多长时间合适?
刘春思:对于这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建议,纯母乳喂养到6个月,然后在添加辅食的同时继续哺乳到24个月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