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一项最新研究称,人类每人每周平均会摄入约2000颗塑料微粒,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大小。塑料已经通过食物、水甚至空气进入人体,饮用水是最大来源,长期饮用瓶装水的人塑料摄入量会比饮用自来水者高很多。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不知潇湘在何处:塑料虽有危害,但我们不必谈“塑”色变,更无须因噎废食,只要使用适当就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
@朝楚暮秦_75075:这是发展带来的问题,相信未来也一定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也许是塑料降解技术的进步,也许是能将塑料排出人体的药丸……而眼下我们需要做的是,尽量少用塑料制品,因为这个未来不知道何时才能来。
@深海林森景幽幽:人们平日里难免会被动摄入某些有害元素,关键是摄入多少。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既不能谈虎色变、因噎废食,也不能不当回事、我行我素。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保障我们远离有害物质。
@贵贵的蒲公英:塑料是把双刃剑,要合理利用、正确使用,不能过度使用,否则不仅会破坏环境,还会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奥特曼小豆豆豆:尽量少用塑料制品,还是玻璃制品比较安全。
@工程师-作家-湖南大学讲师张闻骥:这项研究结果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唯有期待尽快研制出更安全的环保材料替代有害的塑料制品,从源头上避免塑料颗粒对人类造成伤害。
【下期话题】
“网红校长”
南京九中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从初三毕业季开始认识校长张恒柱的,然而,之后孩子高中的3年,始终有渠道向张校长求教,渠道之一就是“校长信箱”。从2013年到九中担任校长以来,张恒柱已经在“校长信箱”公开回复了673封信。
张恒柱说:“学校需要给孩子和家长一个直接对话的渠道,什么途径是‘轻松、可信任’的呢?‘校长信箱’可能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实践。”他还说,我们追求的不只是优异的高考成绩,我们期待从九中走出的学子更有思想,更有情怀,更有担当。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郭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