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从医32年来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市人民医院心内一区主任郑海军,虽然这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我知道,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稍有懈怠,就会落伍。同时,这几年,一些医患关系比较紧张,群众对一些医院医生的医德颇有微词,因此要改善这种局面,每一位医生、护士必须改变自己的观念,树立良好的医德,倾心尽力为患者服务。”郑海军说。
郑海军长期承担着省、市多项医疗、教学、科研及保健任务,是同事眼中的好导师。踏实认真是他的工作作风,公平公正是他的人格魅力,救治更多患者是他毕生的追求。
郑海军自1987年从郑州大学医学院(原河南医科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市人民医院从事心内科医疗工作。30多年来,他先后诊治接待患者近万名,为我市心血管患者治疗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始终奋斗在一线岗位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心血管和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具有独创的技术。在临床中,他大胆创新,目前已诊治的患者达数万例,不仅为该院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也造福了焦作广大患者。
为了开展业务,保持尖端的医学科技手段不落伍,他自参加工作以来,不断刻苦钻研学习,向行业内先进同行学习,并先后于1992年、1999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进修临床及心脏介入技术,积极主动研究外文文献,于2004年去加拿大研修,2017前往美国研修,并成为美国心脏造影及介入委员会委员(FSCAI)。同时,他在我市率先开展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旋磨技术、药物球囊(DCB)在支架内再狭窄中应用,以及靶向灌注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尤其在我市率先开展的心血管疾病康复治疗,极大改善了患者术后及生活质量。截至目前,他已在国家级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SCI文章1篇,获得市级科技成果奖6项,发表著作2部,其中“经前臂(桡/尺)动脉微创化行冠脉介入性诊断及治疗(CAG/PCI)的临床研究”被河南省总工会评为“十三五建功立业技术创新竞赛活动”十大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2018年获河南省医学科学进步奖。
医生是一种造福百姓的事业,也是一种危险的事业,但对郑海军来说将患者治好,看着病患康复后微笑的面容就已满足。冠脉介入诊断与治疗工作不仅劳动力负荷量大,放射线放射负荷更大,每次上手术台之前,他都要穿上15公斤重的铅衣,并长期接受X射线辐射,患者只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受线”,医生则是在无限的时间内“受线”,长时间受X射线的辐射将付出健康的代价。他明知介入医生的肿瘤发病率为常人的100倍以上,而心血管介入医生的放射线负荷量大,危险也更大,加上过度的疲劳,常常因为小小的感冒而需要较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放射性骨关节痛、放射性肠炎、放射性皮肤病会时常发生,但他为了患者的康复,仍然不惧风险及身体伤害,积极为患者解除病痛,有时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甚至周六、周日也常常加班做手术。对此,多年来,他无怨无憾。
作为一名工作几十年的老医生,他丰富的经验知识是传给年轻医生的宝贵财富。他十分重视科室文化建设,倡导团队精神,鼓励年轻医生学习深造,经常主动为年轻医生讲解相关技术问题和注意事项,充分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让年轻医生迅速熟悉业务,快速成长起来。据统计,近年来,他带领的科室已为该院培养出科主任1人、副主任6人、科副书记3人;医院优秀青年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