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污染与经营业绩之间取舍,是个大难题、大课题,如何算污染与效益的“关系账”,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河南卓立膜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探秘这座花园式工厂从污染生产典型蜕变为绿色发展模范的转型之路。该公司的涅槃之旅对我市众多企业都有示范与借鉴意义。
偏“重”的工业,曾经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引擎与骄傲,如今却成为经济转型的障碍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很多过去的风光企业因为污染物排放问题而陷入发展停滞甚至关停破产的境地。2018年9月以前的卓立膜材料三天两头接受环保部门的暗访检查,周边居民则是不断投诉。2017年,因环保问题,卓立膜材料累计停产四个月,2018年还被环保部列为挂牌督办的环保整治单位。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不但没办法持续发展,甚至连基本的生产都难以为继。不治污没出路!这是工业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入阐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方向。
绿色发展无法一蹴而就,很多企业家理解政策和道理,但在践行中需要“刮骨疗伤”时,往往难以下决心、拨专款安装环保设备,更不会把环境保护放到企业生存的高度去考量。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以为国家税收作贡献之名,大力鼓吹“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理念。历史证明,美国学者格罗斯曼、克鲁格于上世纪末提出的这个概念不能科学地反映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更不是工业发展“必经之路”。相反,“先污染后治理”是血的教训,由于对生态环境的轻视,西方工业化先驱国家付出了惨重代价。不能在别人跌倒的地方再次跌倒,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卓立膜材料的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治污就是保护生产力!在卓立膜材料决策者看来,宁可不要效益,也要进行环保治理,当企业效益与环保冲突时,生产要为环保让路。在短期阵痛和长远发展之间,这是智者的选择:通过一系列措施落地,环保不仅从包袱变成了企业盈利的助推器,还实现了企业综合管理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由于环保体系健全,企业的竞争力得以强化,企业生产更加稳定,产品质量得以提升,吸引来的大客户越来越多。
环境保护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徐州、扬州等先进地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谁顺应了发展态势,谁走好了环境保护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在同行业中抢占发展制高点。卓立膜材料的治污果实,其他企业也应该尝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