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产业发展得好不好,不仅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如何振兴文化经济的话题,更关系到太极拳及太极文化历史在今天的传承。本报7月2日刊登《让“五个中心”支撑起太极文化产业——关于发展太极文化产业的思考》一文,从现状、背景、核心、关键四个部分对我市太极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文章发表后,受到了社会各界有关人士的关注,其中,中生活(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妙阳更是围绕如何进一步发展好太极文化产业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明确太极拳是一种产品,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也是进一步讨论太极拳产业的必要前提。产品和产业都是市场经济的概念,是产品就要为市场需求服务,就要厘清出其设计原理,改进步骤和服务机制等,从而使供应和需求可以互相促进,长期博弈,进而形成产业。”王妙阳开门见山地说,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典型产品,是一套不立文字的动作语言符号系统,是太极文化在人的身体上进行的操作系统。
说起自己对传播太极文化的关注,王妙阳揭开了他与太极拳的私密关系。今年49岁的王妙阳出生在温县安乐寨,从中学起就开始习练陈式太极拳,后来又成为当代武术泰斗门惠丰教授的关门入室弟子。多年来他痴迷于太极拳及太极文化研究,同时也遍访名师,潜心修炼,从古典瑜伽、禅修功法及道家丹术中不断汲取营养,形成了分别应用于个人心性修炼和企业文化修炼的《妙阳太极说》和《太极商道》等课程体系。2016年,他创立了中生活(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旨在借助太极文化理念建立中国传统文化的操作系统,以方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进行学习和使用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无缝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让‘五个中心’支撑起太极文化产业——关于发展太极文化产业的思考》文章,对太极文化产业发展分为五个中心来建设,特别是康养文化理念的提出和具体建设思路,将更好地丰富太极文化内涵,同时也必将推动一个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王妙阳表示,在当前的太极拳产业中,大家都在谈传承和推广,很多国家和民间资本也积极投入,为太极拳传播进行各种尝试,然而这是本末倒置的。太极拳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原生态产品,必须要经过现代化的产品研发和设计的过程,才可以进入产业化阶段。
新时代的太极拳,必须从理论研究、目标设定、培训模式和综合应用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变革和创新,才能真正满足市场需求,并顺应太极拳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他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理念的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特别是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对太极拳发展的高度重视,正在积极打造新时代太极文化产业高地。“新时代的太极文化产业的拳术载体——太极拳,应该具备如下特征:目标高远,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太极文化,技理清晰,传承有序;有课程化的教学方法,易学易练,美观大方;要有适配现代人切实需求的科学的分级评价体系;品牌鲜明,在大数据支持下,实现信用。”王妙阳说。
他表示,打造新时代太极文化产业高地,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太极热,不是一种武术热,而是一种文化热,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人类面临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出现的积极寻求解决方案的自然反应。太极文化承担着代表东方文明为人类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的巨大历史使命,因此打造新时代太极文化产业高地,就是要把这种文化精髓无缝地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里去,以期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太极文化能够长期并有效地被现代人所接受和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