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言)日前,本报整版刊发了我市社科专家王战平、王恩之的《焦作太极拳文化传承及产业发展的方向》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现任焦作太极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战平对太极文化产业发展有思路、有实践,就加快我市太极拳文化传承及产业发展的步伐,记者对王战平进行了专题采访。
加快太极拳专业人才培养意义何在?
王战平说,陈式太极拳文化诞生三百多年来,民间的传承时刻都在进行着,进而演变出来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太极拳。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太极拳文化的民间传承已无法满足人类和社会的发展需求。2002年7月,美国《时代周刊》将中国古老的太极拳运动誉为“完美运动”。作为世界上最完美的运动,太极拳表达的不仅仅是一种武术种类,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正影响着世界人民,正在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太极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内外对太极拳的发展需求,向我们揭示了培养太极拳专业人才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太极拳文化发源地,我市有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首先,加快太极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落实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具体实践。该《意见》指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太极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培养太极拳文化专业人才就是“抓手”和“路径”。其次,加快太极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具体措施。《纲要》指出:“到2030年,我国将建立起以‘太极拳健康工程’为核心的太极拳公共服务体系,培养一支稳定的太极拳骨干核心队伍,完成社区、乡镇太极拳辅导站点的基本覆盖,实现太极拳习练人数近亿人。”落实好《纲要》,就是要完成好培养一支稳定的太极拳骨干核心队伍的任务。第三,加快太极拳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发展太极文化产业的需要。没有人才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不会有产业的出现。因此,传承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换言之,没有太极拳的真正普及,就没有太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没有太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太极拳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也就形不成太极文化产业。
那么,加快太极拳专业人才培养,我市应做哪些工作?
王战平认为,太极拳文化专业人才是指具有太极拳文化专业理论和具有教学、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加快太极拳专业人才培养,建议我市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划太极拳文化职业教育与培训园区,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举办多所太极拳中专、大专、本科院校,形成太极拳专业人才梯级培养体系。二是落实国务院、教育部、省政府关于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意见,利用现有闲置教育资源,积极鼓励焦作太极集团与焦作大学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举办民办公助办学模式的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学院。三是对我市现有太极拳专业学校及太极拳二级学院,给予办学规模化的政策性和资金扶持,力争五年内我市太极拳专业在校生人数达到数万人。四是制定引领太极拳国际化教学标准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五是强力贯通太极拳专业人才职业化渠道,为毕业生走向社会打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