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三伏时节,很多市民选择以贴三伏贴的方式进行冬病夏治。然而,相当一部分人对于三伏贴的药理反应缺乏心理准备。近日,有市民向本报记者反映其使用三伏贴后产生了不适与困惑,水疱、瘙痒、灼痛让他们对接下来的用药产生了些许恐惧与疑虑。
无独有偶。全国多地都有类似报道。江西省儿童医院于7月12日至13日为881名儿童使用了三伏贴,其中7月12日接受治疗的儿童中有92人出现不良反应。目前,该医院已暂停三伏贴治疗。江西省卫健委表示,相关专家正在就不良反应的原因展开调查论证。
三伏贴年年有,为何相关讨论在今年集中爆发?其实,这是一个量变质变的过程,国人近年来对保健养生问题越发重视,对道法自然的中医治疗越发追捧,三伏贴能有如此众多的粉丝,着实让人欣慰。但从另一角度讲,在“两个舆论场”的聚光灯下,很容易使某些共性问题“发酵”成全民大讨论。对于不良反应,中医认为是正常现象:三伏贴又称发泡灸,是一种经皮给药的贴敷疗法,很少经过器官代谢,毒副作用非常小。尽管如此,仍有相当多的市民忍受不了酷暑中的伤痛,担心破损的皮肤会感染,坚持认为三伏贴确实有毒副作用。
这场全民大讨论正反映了中医药文化面临的窘态与尴尬。从西医角度看,冬病夏治不过是心理安慰剂,病尚未发作,药物岂能“无的放矢”?但中医理论认为,很多冬季易发的慢性病患者在夏季进行气血调理与防治可以事半功倍。在两种观点皆有道理、难分高下的情况下,或许只有出台“国标”才能为三伏贴的药理效果和副作用定性。
此外,三伏贴的市场潜力很大,不但正规医院提供相关服务,很多民间“神医”也争先恐后地切这块“大蛋糕”。正常治病也罢,怕就怕“神医”们缺乏资质、胡乱用药,害得大家旧病未愈又增新疾,更怕他们夸大治疗效果,以包治百病的幌子炒作三伏贴的身价。从往常规律看,市场过热会引发相关行业的野蛮生长,如果缺乏“国标”的匡正,某种商品甚至某个行业都将受到乱象冲击,甚至有“过把瘾就死”的风险。所以说,如果三伏贴持续火热下去,出台“国标”则是监管部门亟须完成的任务,宜早不宜迟。
全民增强健康养生理念是好事,但有愿望更要有行动和打“持久战”的毅力。三伏贴不是“神仙贴”,市民不可奢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健康养生是个功夫活,需要我们从调整作息、健康饮食、戒烟限酒、运动健身等方面不断向“健康银行储蓄”,而三伏贴的疗效不过是大家健康状况在质变过程中的量变积累罢了!